高污染之爭
從無人問津到投資火暴,從2003年到2008年,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經歷了一次“過山車”式的增長,中國企業搶占了光伏產業鏈五大環節中的中間三個:硅錠硅片生產、電池片生產、組件封裝線生產,而產業最上游的高純多晶硅料生產和最下游的光伏應用卻顯得底氣不足。
近兩年,不斷有業內專家指出,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兩端在外”的局面必須改變。美、日等國家掌握了硅料的生產技術,壟斷了全球的多晶硅料供應,中國企業從美、日進口硅料后,在國內加工成硅片、太陽能電池以及組件封裝線后再出口。
目前,國內從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企業達580多家。2009年,國內多晶硅、硅片、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的產能分別占全球總產能的25%、65%、51%和61%;在全球太陽能電池企業十強中,中國企業占據了四席。
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只知道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太陽能光伏在全國遍地開花,這無疑是造福子孫后代的“綠色”產業。可是,鮮為人知的是,美國科學家的這個偉大發明——多晶硅的生產過程,在中國大多是以高污染、高耗能來維系的,中國企業在工藝和技術上,與國際先進水平相去甚遠。
于是,國內掀起了“清潔能源與高污染悖論”的爭議,說中國的光伏產業消耗了自己的能源,污染了自己的環境,讓外國人享受環保收益,中國人在為外國人做嫁衣。
中國城鄉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鐘永生表示:“生產多晶硅的企業,都是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國家還給予經濟上的補貼,根本沒意義。外國人為什么用太陽能發電?主要是想做個示范,誘導發展中國家朝他們的方向走,大量生產多晶硅賣給他們,造成污染后又要買他們的專利,一個循環下來,外國人還是不用花錢。中國政府為了支持太陽能光伏產業,拿出了很多政府補貼。說到底,還是用納稅人的錢去補貼了外國人。”
多晶硅的污染到底有多嚴重?中科院電工所光伏專業研究員王博士告訴《新財經》記者:“其實多晶硅根本沒有高污染的概念,只是中國在這方面的工作沒有完善。”
王博士介紹說:“生產多晶硅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四氯化硅的尾氣,這種尾氣是主要的污染源。正常情況下,四氯化硅應該被回收,然后傳送到輸入端與硅料再次反應形成新的原材料,這個過程叫‘閉環回路’。‘閉環回路’可以使四氯化硅得以充分利用,既減少了環境污染,又降低了生產成本。國外企業都是用這種方法操作的,中國的很多企業都沒有安裝尾氣回收再利用系統,所以才造成了污染。”
目前,多晶硅尾氣回收技術都壟斷在美國、德國、日本等七家大公司手中,中國企業由于沒有掌握回收技術,只能花高價向這些外國企業購買。王博士說:“很多企業覺得成本太高,就沒有安裝回收設備。現在國內只有幾家大企業安裝了這個設備,否則大企業也無法生存。假如這個企業年產1萬噸多晶硅,就要排出10萬噸四氯化硅,如果不回收的話,第一,沒有人能消耗這么多的四氯化硅;第二,大量的四氯化硅一旦排出,將會造成幾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區域的污染;第三,尾氣再利用可以控制生產成本。”
但是,大型企業畢竟是少數,國內近兩三年倉促上馬的光伏項目過多過濫,良莠不齊。很多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急功近利,在環保和副產品處理方面進行了“寬容”,給環境污染造成了很多隱患。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