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我國連續發生了湖南瀏陽鎘污染、陜西鳳翔血鉛超標、山東臨沂砷污染、湖南武岡鉛污染等一系列環境污染事件。盡管這些污染事件發生后,當地政府采取了相應的應對措施,但是無法改變這樣一個事實:這些污染事件已經給當地生態環境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影響,給政府的形象、信譽造成了損害。
多年以來,一些地方把政府職能簡化為只是發展經濟,把經濟發展理解為GDP增長,把發展工業作為拉動GDP增長的唯一出路。全民招商引資、一切項目讓路的現象普遍存在,除了經濟部門外,連環保、文教、宣傳等各部門都有招商引資任務,單位工作和干部政績考核以引進項目大小、投資多少“論英雄”。在沉重的壓力之下,為了爭奪招商引資項目,各地都在稅收減免、土地征用、環保監管等方面競相給出優惠條件。在這種局勢推動之下,一些技術含量低、能源消耗高、污染環境嚴重的企業項目趁機而入,埋下了環境安全隱患。反思一下污染事件發生的原因,我們可以發現,為了經濟發展降低環保要求、放松執法監管是重要因素。
痛定思痛。為何偏要等污染事件發生后才想法去補救?為何不從源頭把好關口,把污染項目擋在門外?各地政府都應該從這些污染事件中吸取教訓,不要有污染事故不會發生的僥幸心理。在引進項目的過程中,各地政府必須嚴把環保準入關口,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有所為,就是要強化政府的服務職能,提高行政效能,為企業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栽好“梧桐樹”,吸引更多的項目進入;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解決包括環保在內的民生大事上,大力解決影響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讓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堅持有所不為,就是要抵制誘惑,頂住壓力,不走以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道路;就是要依法行政,支持環保部門執法監管,不要為違法企業提供保護傘;要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嚴格把關,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堅決不要,該舍棄的即使利益再大也要下決心舍棄。
當前,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各地紛紛想方設法保增長,而“兩高一資”項目是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捷徑。在這種形勢下,政府官員尤其需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發展觀,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敢于對一些能夠帶來很大經濟利益但污染嚴重的項目說“不”。這種“有所不為”,體現了政府官員的遠見和決心,將為人民群眾帶來環境福祉,為子孫后代留下青山綠水,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環境支持。因此,我們可以說,“有所為”是一種作為,“有所不為”更是大作為。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