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人民網,整理出7個網民反映強烈的環境污染具體案例、線索,6月8日匯編成《網友向環保部提供環境污染線索,期待查個水落石出》。也要感謝環境保護部,能夠積極回應這些最基層群眾的疾苦和呼喊,并于8月20日對這些“喊”聲作出了積極而詳盡的答復(詳見人民網《環保部副部長批示本網網友留言,7起案件均得到處理》)。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但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沒能很好地協調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污染問題層出不窮,一些江河湖海的水質每況愈下,大氣污染有增無減。
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關系為何沒能協調好、甚至演變成為勢不兩立的“死對頭”?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環保意識淡薄、環保教育方面出現了弊端,于是個人隨地亂扔垃圾與工廠隨意冒黑煙、排污水,都能容忍,都見怪不怪。還有人說是法規、制度不健全,比如“違法排污企業在西方國家可能被罰得傾家蕩產、永世難以翻身,而我國的守法成本高,違法排污處罰往往不及企業贏利的九牛一毛”之類的論調,就是一例。當然,也有更悲觀的“宿命論”——發達國家過去走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我們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必由之路”,發展經濟必然消耗寶貴的資源、犧牲一部分人的生存環境。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近年來,經濟發展了,是事實;水臟了,藍天少了,也是事實。那么,究竟是“意識淡薄”破壞了環境?不健全的法規容忍著破壞?還是“不污染,先治理”對我們來說壓根兒就是緣木求魚?
記得有偉人說過:“人最怕認真二字。”也就是說,只要認真了,哪怕赴湯蹈火、拋頭顱撒熱血,也是在所不辭。當然,如果“不認真”,哪怕是火燒眉毛、五雷轟頂,也照樣可以嘻皮笑臉、充耳不聞。要達到“認真”的境界,首先是認識要到位,然后是措施要得力,法規要健全。鑒于我們的國情,要讓所有的人都“認真”起來,還一個充分必要條件,就是“領導重視”——人民網提交的“部委領導留言板”,要是沒有環保部領導的“高度重視”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安排有關督查中心進行處理”,一個月內要關停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侯村鎮陰莊村的5家廢舊塑料收購企業,11家小塑料造粒加工廠,估計是白日做夢。因為如果真的對照法規來辦的話,這些“十五小”污染企業,早在1997年底就“徹底淘汰”了,根本不可能蒙混過關、更不可能有機會將“污水流進21世紀”。
領導也好,部下也好,“認真”的動力來自哪里?來自執政為民的政治覺悟,也源于媒體特別是互聯網帶來的強大輿論壓力。
據統計,互聯網在我國已擁有了3億多網民,網絡輿論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代表了民意。從這個意義上講,我更愿意環保部門能以查辦人民網網友提供的7個環境污染線索為契機,將網絡輿論監督作為改進自身工作、加強環保督查的新手段。多了這3億多個不請自來的“千里眼”、“順風耳”,地方和部門若能懷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胸懷,我堅信,環保工作就沒有過不了的檻、攻不破的關!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