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智能能源網
智能能源網是指利用先進的通訊、傳感、儲能、新材料、航天、化工、微電子、海量數據優化管理和智能控制等技術,對傳統能源的流程架構體系進行革新改造和創新, 建構新型能源生產、消費的交互架構,形成不同能源網架間更高效率能源流的智能配置、智能交換,推動現有單向運轉的能源體系進化為生產、輸送、分配、使用、市場、運行、客戶、服務、遠期能源價格管理和監管、碳權利與低排放獎勵和不同能量網架之間優化整合互動的流程。
“課題組測算表明,建設智能能源網將把國內能源效率提高至少15%。”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簡稱“國經中心”)智能能源研究組組長武建東昨日在中國智能能源網研究成果發布會上表示。智能電網產業聯盟(Gridwise Alliance)主席圭特·巴特爾(Guido Bartels)在同一場合稱,武建東已受邀參與制定國際智能能源網絡標準與規范。
去年11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與國經中心簽訂了“十二五”智能能源規劃課題研究合同。國經中心組建了以武建東為項目負責人的課題組,已有10家國內外機構、200多位行業專家和協作人員參與了課題研究。
今年7月15日,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作為委托方的代表,邀請中國工程院、中國能源研究會、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等機構的有關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評審并通過了《中國智能能源網發展模式及實施方案》課題研究成果。
國經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昨日稱,課題組的初步研究結果“基本廓清了智能能源網學說的理論體系、發展模式和實施方案” 。
突破口:智能電網、燃氣網 智能能源網更準確地說是互動能源網(Interactive Smart Grids),目前也被稱為更先進的智能網學說。
目前解決全球能源戰略轉型的理論體系主要有兩個:
其一是單網架的智能電網發展方案,如美國、歐盟提出的智能電網發展模式,中國國家電網提出的堅強智能電網也屬于這一范疇,這個方案注重以電力系統為主的智能化改革。
其二就是武建東提出的綜合網架的智能能源網的發展方案,這個方案認為不同能源網架間需要實現更高效率的智能配置、智能交換,為此要推動智能燃氣網、智能電網、智能水務網、智能熱力網、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工業管理和智能交互架構管理等八個子網絡建設,實現分行業、多產業的能源智能化,并實現能源產業雙網或多網的互動配置、能源總網架優化管理。
武建東認為,應把智能電力和燃氣網絡作為智能能源網建設共同的突破口。
“燃氣網資產的控制權一般由地方政府掌握,有利于形成以城鎮為中心的能源改革格局,燃氣網也可以作為終端能源主要供應者進行燃氣發電,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機制可以通過氣化提高效率。”武建東說。
課題組的測算還表明,建設智能能源網將把中國能源效率提高至少15%,以去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而論,全國每年大約可節省至少近4億噸標煤。同時,發展智能能源網還能帶動諸多能源支持產業的變革,包括IPv6、微電網、納米能源產品、傳感器、儲能、海量數據優化管理和智能控制等。
海水淡化設想
一直以來,中國水資源利用面臨挑戰。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內地水資源總量僅為23763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13.4%,城市供水人口約3.8億,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80升左右。
對此,武建東大膽設想,“中國淡水,特別是工業用水的三分之一可以來自海咸水淡化。”
武建東認為,應該調整南水北調以及跨江跨河的調水計劃,水電熱大體系互動配置也需要重新制訂中國能源需求目標。“修改既有電力發展規劃和用電需求,目前產業界估算的2020年電力裝機容量近17億千瓦的規劃,無法滿足未來五至十年中國用能需求。由此,需要推進風能、太陽能、核能、煤電等與海咸水智能配置并實現產業化。”
“調整南水北調的水資源戰略,重新優化中國水資源管理體系。”他表示,新的目標可以是:未來五年東部沿海城市建立日處理量3000萬噸的海水淡化產業體系,未來十年日處理量達到6000萬噸。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