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前次增發募資未獲證監會通過,凱迪電力仍然堅持加碼投資生物質能電廠,擬以5402萬元收購控股股東持股的11個下屬生物質能電廠子公司的100%股權。同樣看好生物質發電產業的還有韶能股份,公司擬定向增發募集資金投向廣東省韶關市2×30MW生物質發電項目。
據了解,凱迪電力前次增發未獲通過主要是由于募資項目潛在的關聯交易問題,而非一些市場人士所認為的生物質發電項目本身盈利能力,但面對眼下生物質能電廠普遍虧損的格局,也有投資者不免對生物質發電項目的盈利前景存在疑問。
而最新的消息顯示,由于生物質發電具有清潔可再生且惠及三農等特點,各級政府都對其持支持態度。為了解決眼下生物質發電項目面臨的困難,提高上網電價和規范項目建設管理等都已經納入日程。
凱迪韶能領跑
去年底,凱迪電力就以3801.82萬元的價格從控股股東凱迪控股手中收購了9家生物質電廠,在6月份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未獲得通過后,公司明確表示將以自有資金進行生物質電廠的建設。此次收購完成后,大股東的全部20家生物質電廠都將注入凱迪電力。
在長城證券分析師張霖看來,凱迪電力自籌建生物電廠具備可行性。事實上,此次公司擬轉讓中盈長江股權將獲得4億元的現金流入,并為公司本年度帶來投資收益6090萬元,再加上公司擬發行的中期票據,合計可籌措資金約16億元。而此前公司打算增發融資18億元,投入首批收購生物質電廠中的7家。張霖認為,公司可能在自建部分生物質電廠以證明盈利性之后,不放棄再次進行股權融資的機會。
一旦上述項目建設順利,凱迪電力后續可能還將上馬更多的生物質發電項目。國信證券預計到2011年凱迪電力旗下第一批9家生物質電廠將全面投產,而凱迪控股層面拿到的生物質電廠“路條”約有50家,生物質電廠的建設周期僅1年,一旦資金到位,生物質電廠將以非常快的速度發展。
相比于凱迪電力,韶能股份在初涉生物質發電時顯得更為謹慎。公司募集資金投資項目為廣東省韶關市2×30MW生物質發電項目,總投資為55054萬元,總投資收益率7.59%。預計投產后,將可以貢獻稅后利潤為4800萬元。
行業前景改善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級政府核準的生物質發電項目累計超過170個,總裝機超過460萬千瓦,其中已經并網發電的項目超過50個,發電總裝機已超過200萬千瓦。凱迪電力和韶能股份雖然是率先宣告涉足生物質電廠建設的兩家上市公司,但在整個生物質發電產業中,國家電網旗下的國能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仍占據最大份額。
長期從事生物質發電項目咨詢的中節藍天投資咨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丁航介紹,目前我國生物質電廠投資結構大致為,國有企業投資占主體,占比達60%,民營占30%,外資等占10%。而民營資本進入較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項目的盈利能力不強。
“可再生能源發電是比較貴的,農林生物發電產業也存在這個問題,成本比較高。”據丁航介紹,目前生物質發電規模比較小,單位造價比價高,新建項目成本近年來雖有所下降,但每千瓦尚高達9000-10000元。此外,由于生物質發電的燃耗較高,一度電消耗生物質1100-1500克左右,有的甚至高達1900克,如果按照當前普遍的250-300元/噸的燃料成本測算,度電的燃料成本就要達到0.4元左右。
根據中節藍天投資咨詢管理公司的測算,生物質發電項目要獲得10%的內部收益率,按照目前的設備技術水平和燃料成本,除了運用運行小時數比較高的進口設備電價能達到0.61元/度外,幾乎所有的上網電價都必須達到0.7元/度以上,甚至有的需要達到0.8元/度。
現有的生物質發電上網電價按照2005年的火電標桿電價加0.25元/度確定,部分地區還有0.1元/度的補貼。即便如此,也只有少數幾省,如廣東、福建、江蘇等的上網電價能達到0.73元/度以上,大部分生物質電廠都無法實現盈利。
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電監會以及國家能源局等單位今年上半年組成聯合調研組,對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河南四省區的生物質發電項目進行考察、調研。據悉,調研組考察的8個生物質發電項目全部虧損。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調研各方已經基本達成共識,將完善電價措施,執行全國統一標桿電價。據消息人士透露,這一電價可能達到0.75元/度,這將能保證生物質發電項目實現一定的效益。
根據國家“十一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到今年末我國生物質發電要達到550萬千瓦裝機容量,《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確定,到2020年生物質發電裝機要達到3000萬千瓦。事實上,我國生物質能發電目前只占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的0.5%,遠遠低于世界平均25%的水平。
亟待規范發展
據業內人士介紹,近兩年隨著行業環境和預期改善,一些有行業基礎和資金、技術優勢的大型國有企業,以及民營、外資等企業紛紛投資參與建設生物質發電的運營。然而,由于相關的規劃遲遲未出,區域投資過熱、布局不合理等矛盾已經開始成為困擾產業發展的障礙。
對于生物質電廠而言,燃料供應是生物質發電項目成本的關鍵,其風險也貫穿生物質發電項目的全過程。與其他可再生能源不同,太陽能、水電、風電等的原料成本為零,而生物質發電的燃料需要從農民手中收購。據丁航介紹,隨著技術進步,設備價格、管理、單位發電量燃耗等成本都有下降空間,而對發電成本影響最大的燃料成本不但不會下降,反而可能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成本提高而上升,因而發電整體運營成本還有上漲的可能。
而在燃料供應上,由于缺乏對生物質燃料的調查和規范,以及各地區域性生物質發電規劃的缺失,一些項目在開發戰略階段就出現了區域選擇失誤。如設在潮濕多雨、燃料不足的地區,或在同一區域內出現多個項目,相互競爭有限的燃料,抬高了成本。
例如,由于江蘇省電價比較高,且氣候等條件適宜發展生物質電廠,雖然燃料并不缺乏,但僅在蘇北地區200公里半徑范圍內就聚集了10家生物質電廠,僅宿遷就興建了3個生物質電廠,當地還有幾家生物質發電項目在建或已核準立項。如此密度的項目建設,很難保證運行后的燃料供應。
業內專家認為,標準和規范不完善,不利于產業的健康發展。相關的規劃跟不上將導致各地繼續盲目上馬生物質發電項目,尤其在有關鼓勵政策出臺以后,更需要通過規劃和制定相應的標準來規范行業發展,防止一再出現建一家虧一家的情況。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