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郯城縣成立多家草編工藝品貿易公司,帶動上萬名農民從事小麥秸稈加工業,年創匯達170萬美元,消化掉秸稈200多萬公斤。圖為6月24日,郯城縣馬頭鎮馬一村農民用小麥秸稈編織出口海外的工藝品。
房德華攝
編者的話
最近,各地不時傳來焚燒秸稈造成各種危害的消息。環保部每天發布的衛星遙感監測秸稈焚燒信息上,“黑名單”在不斷增加。
秸稈焚燒屢禁不止,是因為出路不暢。這些年我國農村出現了地區性、季節性、結構性的秸稈過剩,而農民為了搶農時、省費用、圖方便,往往把秸稈在田里一把火燒掉。解決秸稈焚燒的問題,政府部門一方面要廣泛宣傳焚燒帶來的危害,采取必要的手段去“堵”,另一方面要多從“疏”上想辦法,積極為秸稈找出路。
“堵”不住滾滾煙,“疏”出來朗朗天。江蘇省南通市在推廣秸稈還田過程中,引導農民算清三筆賬,使農民有利可圖,踴躍參與,起到了地力增加、農民增收、環境改善的良好效果。這對發展循環經濟,讓更多的廢物變成資源,會有所啟發。
又到一年麥收時。6月17日,記者來到江蘇南通袁橋鎮農民劉先農家的田頭,只見10畝麥子收割完畢,隆隆作響的拖拉機拖著秸稈還田機在田里來回奔跑,將秸稈切碎,翻埋入土。
“淹上水浸泡24小時后,淺水耕翻,秸稈還田作業就基本完成啦!”67歲的劉先農告訴記者,“現在全鎮沒有人再燒秸稈了,秸稈還田鼓了糧袋子,富了錢袋子,又肥了地力,哪還舍得燒啊!”
南通的農民們,為何能改變一燒了之的習慣,熱衷于機械化秸稈還田?他們是如何計算秸稈還田這筆賬的呢?南通市又是用什么辦法,讓廣大農民有了秸稈還田的積極性呢?
秸稈一燒了之危害多,“堵”不是辦法,“疏”才有出路
“如果秸稈沒有出路,焚燒公害就會屢禁不止!”南通市農機化推廣中心主任繆明對秸稈焚燒所造成的危害深有感觸,“農民的生活方式變了,過去十分寶貴的莊稼秸稈似乎成了‘雞肋’,對秸稈作為生活燃料的需求越來越少。為趕農時、圖方便,農民對秸稈干脆一燒了之。”
這種情況,在全國不少地方都很普遍。每到夏熟秋收,田間焚燒秸稈“村村點火,狼煙四起”。盡管各地“圍追堵截”,但秸稈焚燒仍是頑疾。年年都有那么幾天,一些城市會被帶有明顯焦糊味的灰霾籠罩。
環境部門監測表明,秸稈焚燒的煙霧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光化學氧化劑和懸浮顆粒等物質,嚴重地段空氣中懸浮顆粒濃度是全年均值的7倍以上,二氧化碳濃度是全年均值的9倍以上。繆明告訴記者,這嚴重影響了空氣質量,使能見度急劇下降,造成交通問題,如果機場周圍出現焚燒,那可能會造成飛機停飛。
據有關部門測算,江蘇省農作物秸稈年產量約4000萬噸,利用率約61%。其利用途徑主要為“五料”,即肥料、燃料、飼料、基料及工業原料。其余39%左右被丟棄在田間地頭或者在田間直接焚燒。這樣直接焚燒對土壤有好處嗎?如皋市土肥站工程師蘇建平說,秸稈焚燒后,會造成土壤結構的破壞,造成微生物種群結構的改變和活性的降低。
“如果按一畝麥秸稈還田來換算,它相當于有15公斤的碳銨、3公斤的過氧化鈣和7.5公斤的硫酸鉀,因此它對提高作物的產量,是有很大幫助的。”蘇建平認為,在農田生態系統中,秸稈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應該把秸稈還回到農田里,以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
南通市農機局副局長馮亞軍分析說,造成秸稈焚燒屢禁不止最核心的問題是,在沒有給秸稈找到更多出路的情況下,農民最終只能選擇將秸稈付之一炬。
“堵”不是辦法,“疏”才有出路。
如皋市農機局局長謝躍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2007年以來,如皋市縣鄉兩級財政共投入4000多萬元,讓農民在秸稈機械化還田中實實在在得實惠。
農民愿意秸稈還田,算的是成本賬、增收賬、生態賬
南通農民如今熱衷于秸稈還田,是因為他們算清了3筆賬,怎么算,都是“還”比“燒”好。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