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低碳生活,不能簡單以大道理進行說教,而應因勢利導地出臺措施,契合百姓的心理,這樣消費者才會買賬
日前,筆者跟一位餐飲企業老板聊天,在談到如何減少使用一次性筷子時,這位老板說,筷子的安全問題離不開政府監管、企業自律,但如果想要減少使用一次性筷子,更多還得指望消費者配合,“如果消費者自己都不愿意少用,做再多工作又有什么用呢?”
這位老板的顧慮不無道理。據商務部調查,大多數消費者喜歡使用一次性餐具,僅有不足15%的消費者能做到“堅決不用”,很多消費者表示“無法保證完全不使用,但為了環保,以后考慮減少使用”。
消費者為啥喜歡用一次性筷子?原因很簡單,這種筷子使用方便,而且還不用付費。坦白地講,就因為這點蠅頭小利,筆者自己也很難做到完全不用一次性筷子。或有人問,難道你不知道要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慚愧地說,在使用筷子時真沒想到這一點。
不只是使用筷子時想不到這個大道理。比如,大家都知道開車會加重空氣污染,但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買私家車、開私家車?坐公交不行嗎?不是不行,而是不方便。為了方便自己,人們就很少關注開車給環境、交通帶來的不利影響。
這并不奇怪,因為人本來就有自利傾向,并且很難改變。現在政府倡導低碳生活,如果具體要求能與人們追求便利、實惠、安全的趨向相吻合,那自然沒問題;但如果恰恰相反,那就要另當別論,難免出現大家“說一套、做一套”的情況了。
說這么多,并不是想批評消費者。恰恰相反,倡導低碳生活,更應該尊重這一事實,不能妄求消費者自利意識的快速消失,更不能簡單以大道理對消費者進行說教,而應針對這一特點因勢利導,契合他們的心理,尊重他們的利益,這樣消費者才會買賬。
引導消費者進行低碳消費,要善于使用價格手段。比如,大量使用塑料袋會造成嚴重的“白色污染”,這個事實誰不知道?但在“限塑令”出臺以前,政府多年倡導也沒取得明顯效果。2008年,收費政策一出臺就立竿見影,之后一年的使用量同比減少約75%。
價格手段并不僅僅意味著負面約束,正向激勵也很重要。以前,小排量汽車不見得多受歡迎,但購置稅優惠政策一出臺,小排量車立馬成為市場新寵,去年我國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車銷量超過700萬輛,增長率和市場占有率均創歷年新高。
當然,價格手段要想發揮作用,需要相關配套措施的完備,否則效果有可能大打折扣。如果餐館的衛生狀況不能讓消費者放心,那即便是對一次性筷子收費,恐怕也很難減少人們的使用;如果城市公交不發達,即便提高停車費、燃油費,人們照樣會選擇開車出門。多為百姓的利益著想,適當運用價格手段進行調節,低碳消費的觀念才會逐漸養成。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