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世博園區,使用最多的新能源是太陽能。開園一個多月以來,園區內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累計達到120萬千瓦時。深具前途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即將通過上海世博會的展示應用,更多地獲得推廣。
上海世博會的太陽能發電項目,既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采用技術最多的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也是世博會歷史上太陽能發電技術的最大規模應用。
示范
建筑融合光伏發電
示范面積國內最大
世博會主題館頂部,依次排開的藍色菱形,就是并網發電的太陽能光伏電板。中國館“東方之冠”,屋頂也“鑲嵌”光伏組件。“紫蠶島”的日本館,外覆透光薄膜,可吸收太陽能發電,并在夜間發光……
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專職副主任鐘燕群曾表示,這些與建筑相融合的太陽能設施,讓中國館和主題館成為“綠色世博”理念的直接展示者。
在世博園區,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集中應用在主題館、中國館、世博中心的屋頂、玻璃幕墻上,與建筑融為一體。根據計算,世博園區光伏建筑一體化系統年平均發電量為408萬千瓦時,可減排二氧化碳3330噸,是國內面積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示范區。
應用
發達國家逐步推廣
我國出臺優惠政策
德國館城市展示區有一個小小的太陽能小區展示窗口。小區的屋頂都是太陽能電池。了解太陽能應用的內行都知道,這里展示的是已經成熟的將太陽能光伏發電用于普通居民生活的精彩范例。
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太陽能光伏的類似應用已經逐步推廣。而在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在政策層面已經受到高度重視,獲得了一系列優惠發展政策。但有識之士認為,價格杠桿和稅收政策還需再加大力度。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周敏浩告訴記者,世博園區從太陽能應用來說,可以節約1000噸標煤左右。但意義遠不止于這1000噸煤。
世博園區太陽能項目最大的意義,不是商業盈利,而是作為樣板工程,給光伏產業在國內市場發展所帶來的示范作用。
中國的光伏產業,上游原材料和下游應用“兩頭在外”,一直缺乏國內的市場應用。世博館的示范作用或許能進一步帶動太陽能在國內的應用市場。除了常規的地面電站,國內不斷修建的大型公共建筑,能否在今后多用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
在哥本哈根舉行的全球氣候峰會上,中國給出承諾——可再生能源和核電等新能源發電量在2020年占總發電量的15%。這顯然是國內光伏企業在國內市場發展的機會。大型電站與公共建筑,會否在今后披上太陽能綠裝帶動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
未來
領先技術降低成本
太陽能利用可作為
世博前夕,上海市政協對外友好委員會就提交了一份進行有關太陽能等低碳領域的展示的建議案。
“作為2010年世博會的舉辦地,上海在低碳領域的作為和行動,必將受到全世界的矚目。”該委員會認為,雖然目前人們更多依賴傳統能源,但也完全可以依靠世博這個平臺和窗口,將我們在低碳方面的先進技術展示給大家,并進一步運用到生活中。
事實上,在太陽能利用領域,無論是光熱還是光伏技術,中國都有一批國際化的技術團隊走在世界前列。我國還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模塊式太陽能聚熱陣列”技術。該技術可大大降低太陽能發電成本,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中國完全有能力在低碳領域有所作為”。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