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利潤”,昨日(6月2日),湖北圣燃秸稈煤炭廠總經理代列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連聲嘆息。
拯救還是被拯救?
5月底,湖北荊州等地接連發生農民秸稈焚燒導致重大交通事故的慘劇。5月中下旬是長江流域油菜籽收獲季節,農民收割完油菜籽后直接在田里對秸稈進行焚燒,致使煙霧鎖城,能見度極低。僅5月26日一天,在(武)漢宜(昌)、襄(樊)荊(州)兩條高速公路就發生20余起車禍,致百余輛汽車相撞,多人死傷,高速公路被迫封閉數小時。不僅是湖北,近期在河南、安徽等地均出現類似事故,造成重大生命和財產損失。
在政府三令五申禁止秸稈焚燒仍不奏效的情況下,業內人士把希望寄托在了秸稈加工業身上。
秸稈加工產業有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萬華生態板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宋仁松曾經對媒體表示,按照該公司目前的生產能力,5年節約的木材就相當于再造一個大興安嶺。同時,秸稈加工能減少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減少因焚燒而產生的煙霧。
然而,這些被看作是能拯救環境、拯救交通的秸稈加工業,不得不先拯救自己。“基本是零利潤維持生產”,代列平告訴記者,現在公司經營非常吃力,甚至到了是否停產的徘徊中,“比較矛盾”。
而秸稈焚燒,還在進行。
賣錢不如燒掉的尷尬
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產生的農作物秸稈量在7億噸左右,能夠收集利用的在6億噸以上。秸稈的工業利用主要體現在秸稈人造板、秸稈直燃發電、秸稈轉化炭等方面。但是目前我國秸稈的利用率極低,大部分被直接焚燒,造成巨大浪費。
事實上,早在20實際初,德國等歐美國家就開始研究農作物秸稈利用問題。2003年,國內首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麥秸板生產線在山東淄博誕生。但是,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秸稈加工業的總體規模仍然很小。資料顯示,2006年全國秸稈人造板類企業不到十家,上規模的更少。在巨大的經濟壓力之下,眾多秸稈加工企業或關門或轉產。
“農民對秸稈的價錢不感興趣”,代列平一語道破,“他們在送秸稈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勞動價值,大抵和賣秸稈所得的錢相當。”
湖北基立環保板材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也肯定了這一說法。由于運輸費等方面的原因,該公司只能收購工廠附近的秸稈,其他地方的秸稈則被大量燒掉。
沒有原料便成了無米之炊,事實上,農民不愿意賣秸稈只是表象,根本原因則是企業的成本高壓。
無論是秸稈炭業還是秸稈板業,均面臨傳統行業的強勁競爭。秸稈炭和煤炭在市場上的售價差別不是很大,但這種不大的差別是建立在秸稈炭較低的原材料收購價基礎之上的。這種低價收購秸稈的方式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農民不愿意賣。在終端產品和對手價格相當的情況下,企業絲毫沒有提高秸稈收購價的能力。
秸稈板業也有同樣遭遇。南京林業大學木材工業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周定國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由于秸稈板所使用的粘合劑要比傳統木質板貴十倍左右,綜合成本要比傳統木質板高,秸稈板面對來自木質板的殘酷競爭。
代列平坦言,現在的秸稈炭并沒有得到用戶的認可。消費者對這種炭還持有懷疑態度,市場亟須進一步開發。秸稈板也是也樣,消費者認為秸稈的質量肯定沒有木板的好。事實上,這種板材無甲醛釋放,更健康環保。
專家呼吁國家加大扶持力度
“希望政府能像對待低碳經濟那樣對待秸稈加工產業”,周定國說。
事實上,在2009年2月19日,國家發改委和農業部就聯合聯合發布了 《關于編制秸稈綜合利用規劃的指導意見》。部分地方省市也相繼出臺了相關規劃。秸稈加工業得到政策相應扶持。
這些扶持政策在企業看來還不夠多。在代列平看來,國家雖然有政策,但是沒有硬性措施落實下來,企業仍然游離于政策扶持之外。
周定國表示,從板材原料消耗方面看,兩畝秸稈即相當于一畝林,所以國家要高度重視,把“低碳經濟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
國家要繼續加大扶持力度,作為秸稈加工企業本身,則需要進一步苦練內功,提升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最終獲得良性發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