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光伏產業基礎材料的多晶硅產業在我國發展十分迅速,從打破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到成為世界多晶硅生產大國之一,僅僅用了5年的時間。日前在湖北宜昌舉辦的“多晶硅市場分析及科技發展座談會”上,與會專家與學者紛紛表示,進一步降低成本,規范副產物的循環利用,出臺相關標準,是保持我國多晶硅生產大國地位的有力保障。
多晶硅市場需求持續增長
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4月底,我國有25家企業先后從事多晶硅生產,投產規模達到5.7萬噸/年。目前還有近18家企業正在建設多晶硅項目或擴建2期、3期、4期工程,在建能力5萬噸/年。包括已投產規模和規劃能力,到2010年底,我國多晶硅行業總產能將超過10萬噸/年。
2009年,我國多晶硅產量為2萬噸,需求4萬噸左右,約50%需要進口。預計2010年需求5萬噸,產量3.5萬噸,仍有30%依賴進口。在國內光伏產業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多晶硅產業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未來10年左右的時間里,我國多晶硅市場需求仍將呈現持續增長態勢。
南玻集團宜昌南玻硅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衛南表示,中國多晶硅產業發展迅猛,短短三四年的時間趕上國外發展幾十年的水平,可見國內企業的實力。他強調,國內多晶硅生產企業在生產工藝上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國內裝備行業也取得快速發展,大部分設備的國產化對降低多晶硅生產成本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相信再過三五年時間,中國多晶硅行業競爭力達到或接近國外先進水平不是難事。”他說。
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總經理馮德志算了一筆賬,國內多晶硅生產成本正在逼近國外先進水平,通過技術改造和裝備水平的提高,完全有能力達到國外先進水平,而且,消耗1千瓦時的傳統能源能帶來20千瓦時的太陽能,這樣算來,投入產出還是相當劃算的。因此,多晶硅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光明。
降低成本加強新技術開發
通過國內外技術水平的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國內多晶硅生產企業的成本比國外高,因此,實現低能耗、低成本、高質量的多晶硅清潔生產工藝,形成完善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千噸級以上規模的多晶硅成套生產技術是目前國內多晶硅企業不懈努力的目標。對于多晶硅企業來說,應該調整發展腳步,苦練內功,穩定系統,提高質量,降低消耗,以應對市場變化。
業內專家表示,多晶硅本身不是高污染的項目,但若沒有經過處理,直接把制造多晶硅生產時產生的副產物排放,不僅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也會極大地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因此,國內企業必須重視環境保護,提升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水平。目前,國內大多數多晶硅企業對四氯化硅綜合利用十分重視,千噸級以上項目大多配有四氯化硅氫化裝置以及氯化氫、氫氣回收系統,副產物的回收率也普遍在95%以上。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趙家生表示,近幾年,通過政府和企業以及科研單位的積極研究,我國多晶硅生產在節能減排方面取得顯著的成果,為多晶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四氯化硅、二氯二氫硅的回收利用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了多晶硅生產污染問題;氯化氫、氫氣的回收利用技術,為多晶硅生產提供了循環功效,實現了節能減排;尾氣處理技術,實現了減排功能。
馮德志表示,做好多晶硅生產的節能減排工作,不僅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還可以減少環境污染,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之前,國內有些多晶硅企業在暴利的驅動下,沒太注意副產物的控制,但那畢竟是一些規模不大的小企業,業內比較大的、有技術實力的多晶硅生產企業對副產物的控制利用比較好,因此,應該為多晶硅產業正名:它不是高能耗產業。
此外,業內專家表示,目前多晶硅的生產工藝很多,其中物理法和硅烷法都是降低生產成本的方法,國內企業應該加強對新技術的開發,為未來打下良好基礎。
嚴格市場準入制度期待標準出臺
要提高國內企業的競爭力,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外,還需要有關部門的支持,應該對應用在光伏、電子領域的多晶硅材料的雜質含量、產品形態及其他重要光學、電學指標進行限定,并逐年提高標準,建立市場準入制度,促使企業提高產品質量,確保下游市場健康發展。此外,還應該加強公共平臺的建設,組建國家級多晶硅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級多晶硅產品質量檢驗評價中心以及制定多晶硅產品質量國家標準及檢驗方法。
趙家生表示,多晶硅是電子信息及太陽能光伏產業十分重要的基礎支撐材料,是在潔凈環境中生產的,對產品質量的要求十分嚴格,對純度和少數雜質含量要求近乎苛刻。近年來,我國多晶硅產能規模形成很快,產量增長也很快,但產品和檢測國家標準至今尚未出臺,這對該產業規范發展極為不利。他建議,國家應及早制定并公布產品和檢測國家標準,應根據我國多晶硅產業布局需要,在有條件地區建立若干個檢測方法和標準與國際接軌的國家級多晶硅質量檢測中心。
他強調,從行業平均投入產出水平來說,多晶硅生產已經進入低產出、低利潤時代,在3~5年時間內,價格還有進一步走低的可能,經營環境存在進一步惡化的可能。因此,堅決支持國家及早出臺多晶硅行業的準入門檻條件,從企業規模實力、自有資金比例、技術、設備、檢測等條件,可測量檢查的技術經濟指標、環境保護、土地、工業基礎、配套條件等多方面加以考慮,制止多晶硅項目盲目發展。
峨嵋半導體材料研究所、峨嵋半導體材料廠副總工程師胡樂沙建議,在制定多晶硅標準的時候,應該站在全行業的角度,統籌考慮,把多晶硅產業的上下游企業集中在一起,不能僅限于多晶硅企業,還要把硅粉、硅片企業召集在一起,既要考慮產品的質量,又要考慮成本,從而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標準。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