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入口免费视_亚洲深夜福利在线观看_日韩高清三区_桃色av一区二区

您好,歡迎來到綠色節能環保網 [請登錄] [免費注冊]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新聞 > 行業要聞 » 正文

工廠化治理蠶沙污染 讓污染困局和有市場對接

發布時間:2010年5月24日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在廣西宜州鄉間,有一種新的行業正在慢慢形成——收購蠶沙,也就是蠶糞。羅啟貴當過宜州市的市委副書記,一直分管農業工作。今年4月退休后,他開始負責當地的蠶沙收集與治理。


  羅啟貴說,在宜州,每個自然屯都聘請了一個蠶沙收集員,蠶沙收集員們從各村各戶把農民養蠶的廢棄物——“蠶沙”收集起來,運送到廣西舜泉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進行蠶沙無害化處理。2009年,廣西舜泉這家在桂浙企,收集處理蠶沙3萬多噸,已經試生產成功了功能有機肥5000多噸。目前,2000位蠶沙收集員依然滿足不了企業的生產需求。


  這家企業開工之前,蠶沙的處理非常令宜州政府官員頭痛。自國家“東桑西移”戰略啟動之后,宜州市已成為全國第一大桑蠶生產基地(縣)市。全市2589個自然屯中,有2400多個自然屯共9.1萬戶41萬人從事種桑養蠶,年飼養桑蠶突破100萬張,全市每年蠶沙產量在30萬—40萬噸。農民收入提高了,但由于蠶沙無法處理,農戶只能就近傾倒,丟棄在田頭,或倒入水中,嚴重污染了河流、池塘甚至水庫。


  “一開始的時候注重發展,到了2000年以后,蠶沙污染的問題凸顯出來,我們意識到這是個大的問題。”羅啟貴當時是宜州市人大主任。據他回憶,當時絕大部分蠶沙都被丟棄在田頭村尾,污染水源后,蠶病的發生越來越頻繁。村民中有一種說法,從前每張蠶的死蠶大約為1公斤,現在情況好的時候也有五六公斤死蠶。


  于是,當地政府發起村民建造蠶沙搜集池,每戶給予補貼,但是實際運行下來,使用率并不高。而且蠶沙的后期處理依然沒有好的辦法,蠶沙污染仍然治標不治本。


  “我們意識到運用科技手段,通過工廠化的加工處理,才有可能徹底改善蠶沙污染問題。”羅啟貴說。2008年10月,宜州市組團到浙大尋求幫助,將“蠶沙公害”的難題擺在了專家面前。浙大現代農業推廣中心副主任、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石偉勇得知這一難題后說,“有辦法”。他馬上聯系上合作了5年的余姚化工廠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卿,這是一家長期從事無機肥料、有機肥料和液體肥料生產的企業。


  石偉勇的設想是:干脆在宜州市引進這家企業,對當地蠶沙資源進行綜合利用開發,從根本上解決蠶沙公害。企業也非常有興趣,“國家近年來對有機肥的開發、生產有很多支持政策,何況有浙大的技術支持,相信這是一項大有前途的事業。”


  石偉勇想法很“大膽”:項目第一期投資4000萬元,生產多功能生物有機肥和功能飼料,可年處理蠶沙30萬噸,生產有機肥或飼料10萬噸,可為100萬畝農田提供無公害肥料,至少節約3萬噸化學肥料。第二期投資也將達4000萬元以上,生產色素和黃酮類產品,年處理蠶沙30萬噸,生產500噸葉綠素產品,副產品有機肥10萬噸,產值5.8億元。


  “有政府和企業的支持,浙大方面有很多原創技術在蠶沙利用方面可以做集成創新。提升‘東桑西移’產業發展水平,不僅是蠶沙處理,還有桑枝處理、蠶蛹處理和廢絲利用,真正體現‘東桑西移’國家戰略的作用。”石偉勇說。


  “村里的環境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羅啟貴去年底去一個村子考察,發現那里被蠶沙污染的小溪又變回了清澈。“今年的情況有了更加明顯變化,5月上旬收第一批蠶,我們這幾天就搜集了蠶沙700多噸。”


  現在,推動宜州蠶沙收集市場化運作變得緊迫,石偉勇說,宜州市縣、鄉鎮、村三級蠶沙收集轉運網絡已初步建成。但發展空間還很大,我們希望能把東部農村的行業合作社模式引入,讓生產網絡運作更加高效。


(官方微信號:chinajnhb)
(掃一掃,節能環保信息隨手掌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和县| 弋阳县| 仙游县| 鄂温| 峨眉山市| 和政县| 宜黄县| 北海市| 旬邑县| 施甸县| 贡觉县| 儋州市| 栾城县| 温宿县| 梁河县| 景德镇市| 桑日县| 渝北区| 巩留县| 石台县| 平谷区| 苍山县| 广昌县| 冕宁县| 奉化市| 舒城县| 虎林市| 葫芦岛市| 涿鹿县| 南充市| 吉首市| 永春县| 东乌| 上虞市| 麟游县| 革吉县| 塔城市| 正宁县| 姜堰市| 龙口市| 新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