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德國首座海上風能電站——“阿爾法·文圖斯”在北海正式并網發電,這標志著德國未來重點能源之一海上風電進入大發展時期。當天下午,德國環境部長諾貝特·勒特根啟動了并網按鈕。他說:“風能將在未來各種能源組合中起主要作用。”
“阿爾法·文圖斯”電站位于離德國北部島嶼波爾庫姆以北45公里的北海海域,造價達2.5億歐元,現裝有12臺風能裝置(俗稱“風車”),每臺裝置的裝機容量均為5000千瓦,一年共發電至少2.2億千瓦時,從理論上講可滿足5萬家庭的用電需求。
“阿爾法·文圖斯”電站始建于2008年7月。12個“風車”分布在約4平方公里的海面上,各高155米,幾乎與著名的科隆大教堂媲高。每臺“風車”的塔頂和風機葉片重達410噸,相當于一架大型噴氣式飛機的重量,整“車”重1000噸。因此,德國媒體認為,從技術上講,這樣的設備已是世界領先。
德國規定,為了保護對旅游業至關重要的北海淺灘,至少需離海岸30公里建海上風電站。這樣的距離,使得施工單位必須在30米或更深的海底和風力甚大的海面上能夠準確安裝“風車”,因此其施工難度也是前所未有。而附近一些鄰國允許在離海岸最近5公里的海域建造風電站。
“阿爾法·文圖斯”電站的施工單位是由EWE、意昂和Vattenfall三家大型公司組成的名為Doti的財團。《明鏡》周刊報道說,由于德國政府十分重視海上風電,并在去年將海上風電的補貼從每度電約9歐分增加到15歐分,因此大型壟斷性能源公司紛紛進軍這一市場。
“阿爾法·文圖斯”電站被稱為“示范項目”,主要是為德國今后的海上風電站建設積累經驗。2009年,德國決定到2030年使海上風電達到25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并將在北海建30座海上風電站,在波羅的海建10座,“風車”將達5000臺,屆時,這兩個海域將出現風車林立的奇觀。
德國之所以格外重視海上風電,與其整體能源戰略密切相關。德國與歐洲其他大國的一大不同在于,對允許發展核能的時間作出了限制,因此只能在提高能效和發展再生能源上下功夫。按其設想,2020年再生能源應從目前供電量的16%提高到30%多。而在再生能源中,風電被認為是“生態電”,是主要能源。至今,德國“風車”已達約2.1萬臺,發電量占總電量的6%至7%。而由于德國陸地設立風電站的理想地點越來越少,因此,海上風電成為德國“新寵”。
不僅德國,幾乎所有歐洲大國都在競相開發海上風電。據德國媒體報道,海上風電已成為歐洲各國競相開發的市場。在比利時、荷蘭、英國、愛爾蘭、丹麥等國的海岸線附近,德國的西門子、RWE,法國的EDF,美國的通用電氣等大公司都在搶占這一“未來市場”。《明鏡》周刊稱,這一領域現在彌漫著“開發金礦的氣氛”,德國的能源戰略也正在實現歷史性轉折。從規模上看,英國的設想最為宏偉,不久前,它宣布在2020年將在其附近海域建設一座耗資1100億歐元的巨型風電站,裝機容量達3200萬千瓦。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