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綠色風潮吹進樓宇門窗
北京:區東部鐵路試驗環線內,中國電影博物館,是世界最大的電影博物館。來這里參觀,你很難不為其奇特新穎所吸引——其獨立外幕墻給建筑蒙上一層神秘色彩,遠觀繁星點點,近看各具形態。這層外幕墻,還具有冬季擋風保溫,夏季遮陽隔熱、通風散熱的效果。其建筑圍護結構采用EVE輕質復合外墻板,該墻板在廠房內工業化生產,現場裝配式安裝,隔熱保溫性能顯著,施工速度快捷,噪聲小,建筑垃圾少,綠色環保。該項突出節能環保特色的產品和技術不僅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也促成中國電影博物館獲得了2005年度北京市結構長城杯金獎、2008年度北京市建筑長城杯金獎,近日又榮獲第九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長譚慶璉告訴我們,中國電影博物館在綠色環保方面的追求并非絕無僅有。今年榮獲詹天佑獎的12項建筑工程個個在綠色環保方面獨具創意。這12項建筑工程是:北京電視中心、北京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I380工程、北京新保利大廈、中國電影博物館、青島國際帆船中心、天津奧林匹克中心體育場、廣州維多利廣場、武漢體育中心體育館、河南藝術中心、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行政學院(深圳)、膠濟鐵路青島客站改造工程、上海鐵路南站。
北京市副市長陳剛向我們透露了這樣一組數據:截止到2009年底,北京市建造節能住宅累計2.77億平方米,占既有住宅74.2%,居全國前列;累計完成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1182.4萬平方米,普通公共建筑節能改造698.1萬平方米;采用淺層底熱和熱泵采暖民用建筑達2千萬平方米,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采暖的農用建筑超過30萬平方米;推進綠色建筑發展項目12項,總建筑面積達156.9萬平方米。
綠色建筑,這是一個風行當今世界的概念,指在建筑的整個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水、節地、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實用、高效的使用空間,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簡而言之就是節能環保建筑。因此也有人把綠色建筑稱為生態建筑、可持續建筑。
“從技術水平、評價標準以及發展規模角度看,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總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司長陳宜明表示,與英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綠色建筑事業起步較晚,雖然目前發展勢頭良好,各地也出現了一批示范項目,但技術集成水平與相關評價標準仍處于初級階段。
但是,綠色建筑的風潮已經越來越多地吹進中國建筑的門窗,而中國也從中獲利頗豐。北京市最近規定,新建兩限房、普通商品房、公共建筑等若使用太陽能供熱,太陽能集熱器利用面積超過100平方米將享受每平方米200元的補貼;寧夏成為全國首批開展綠色建筑評價省區;廣西、江蘇、重慶等地也陸續建立了地方標準,綠色建筑逐步從示范性階段步入實際操作階段。更可喜的是,由于我國新建建筑已開始執行節能50%以上的標準,僅2009年一年新增的節能建筑面積就接近10億平方米,可以形成900萬噸標準煤以及1800萬噸二氧化碳的減排指標——這是一張令人驕傲的節能成績單。
中國電影博物館以其綠色設計獲得詹天佑獎
中國建筑頓悟后的行動
中國人追求綠色建筑,是自尊心使然,是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理性使然。
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說,我國是世界上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相當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鋼材,而只能持續使用25—30年。“我國建筑垃圾的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據對磚混結構、全現澆結構和框架結構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損耗的粗略統計,在每萬平米建筑的施工過程中,僅建筑垃圾就會產生500—600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司長陳宜明說。
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形象地指出,當今中國發展綠色建筑,是因為中國建筑必須治療自身的四種“病癥”。一是“肥胖癥”,表現為房屋設計、規劃不合理,大而無當,浪費嚴重,必須在緊湊上做文章,減少房屋的碳排放量。二是小區環境的“高血脂癥”,表現為硬多軟少,草多樹少。硬是地面很多,硬質的東西太多,而裸露的泥土少,這些對吸收二氧化碳不利。三是“低免疫力癥”,表現為建筑材料,尤其是墻體不保溫,不隔熱。且很少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四是“先天發育不全癥”,表現為房地產市場大部分是毛坯房、期房,每個業主自己搞裝修,互相干擾,破壞結構,浪費資源。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