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被公認的中國新能源最后一塊處女地,被人看好也被強烈質疑;這是全球光伏企業的未來戰場,但沒有人確定戰斗何時打響。敦煌、徐州,1年前啟動的先鋒試驗,枕戈待旦者的應許之地,正給出答案
3月8日傍晚,本刊記者從甘肅蘭州搭乘火車趕赴敦煌,在途經張掖、嘉峪關、玉門和瓜州的1000多公里的路途上,強勁的高空風流穿過動輒綿延數十公里的巨型風車陣,暗示著古老的絲綢之路正變身為中國現代商業文明的象征。其勢之雄偉,與記者第二天早上抵達的目的地——敦煌國投光伏10兆瓦發電站形成截然對比——在一望無際的戈壁,光伏電站失去了定位能力,以至于國投電力敦煌有限公司總經理任濤名片上地址是:國道215線143公里北側。
這是中國新能源的一個隱喻,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已達2600萬千瓦,僅位居美國之后,而光伏發電仍處襁褓之中。記者眼前所見——約有一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呈三角形狀的藍色光伏電板矩陣——就是中國僅有的幾個發電站之一。在廣袤荒涼的戈壁襯托下,這個并網不久的1兆瓦的發電單元僅是一個不起眼的標點符號而已。如果你在215國道上開車飛馳,一不留神就可能會錯過它。但這并不妨礙它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標記——中國第一個光伏發電特許權招標項目。
1年前,敦煌被賦予了安徽小崗村在1978年農村土地聯產承包制改革上的類似使命,國家能源局決定以此作為試驗場,以試探中國光伏發電之門應如何開啟。
此前,在光伏行業這一中國為數不多能與世界同步的產業里,中國盡管擁有世界級的企業,卻沒有哪怕1兆瓦的光伏發電。原因在于,相比起風電堪與火電抗衡的低成本,光伏發電的成本是火電的2至3倍。這種看起來時髦的新能源過往都是歐洲富裕國家的寵兒。發展光伏發電,決策者必須找到新能源光環和財政口袋之間的平衡點。
其時的另一個背景是,2009年3月份,太陽能電池組件的價格正從金融危機前的4美元/瓦驟降至2.3美元/瓦左右。在國際光伏市場的溫度降到冰點時啟動的敦煌項目招標,為困境中的中國光伏制造商(其產品90%以上出口)帶來了希望。
可以想見,這引爆了一場爭奪戰。所有的中國光伏企業都充滿熱情地參與投標,其中國投電力與英利新能源的聯合體報出的0.69元/度超低價引起了軒然大波。反對者攻擊說,0.69元會讓決策者混淆了光伏發電的真正成本,會促使政策制定者消減補貼,真正的行業成本應該1.4元左右。這不是開啟一個市場,而是損害整個行業。
但國投電力有自己的邏輯。作為五大發電集團之外的第二梯隊,他們的火電和水電裝機容量只有3000萬千瓦。更重要的是,國家旨在節能減排的產業政策暫停了新上火電項目的審批,除非有落后的小電廠淘汰已換取指標。由于進入市場晚,他們沒有籌碼來發展火電項目。“沒有辦法,我們要發展,只能瞄準新能源,”國投電力總經理王維東說,“我們要想拿下第一個,把頭炮大響,就得出最低價。
國家能源局最終選擇了中廣核的聯合體中標。不過國投電力也獲得了發改委額外的一個10兆瓦光伏電站項目。兩個電站實際上共用同一套審批程序,比鄰而設,形同一個雙黃蛋。
2009年7月,國投和中廣核的試驗在戈壁之中開始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