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產業的服務業轉型
傅濤
(中國水網總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境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全聯環境商會執行副會長)
隨著環保要求越來越高,企業承擔的風險也加大。環保服務要求的提高呼吁專業化的分工。這種分工必然催生產業之間的合作。服務綜合化的時代會有很多細分公司形成戰略合作的關系,環境產業應該是以戰略合作為主線的市場。
現在環境市場上的合作不僅僅是項目合作,更是企業合作,是在產業鏈上進行的深入合作,行業也因此從項目時代進入公司時代。企業并購和合作的重心也不再是項目,而是公司間并購和企業間的戰略合作。
時代在變化,外部環境在變化,產業自身也需要有相應的變化,從業者應該思考新的變化對產業發展。2014年的兩會,讓環境產業從業者倍感振奮。李克強總理的講話將環境治理上升到了政治高度,對于環境產業發展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這是一個好現象,政府對環境治理考核從效果性取代指標性,政府正在重視與社會和民眾的溝通,以民眾的感知調整政府行為。環境治理,不是說減排多少指標就達標的事情,而是以民眾的感知為標準。也許數據達標,但老百姓也許會覺得污染嚴重。民眾就是政府公共服務的客戶,做服務需要有客戶思維。
各界的關注,勢必促使環境監管從嚴。這些,不僅釋放了環境服務業的市場空間,強化的公共服務采購和監督會促使環境保護更嚴格、環境服務更專業,對企業的專業能力要求會更高。
中國環境產業目前已正式進入了以專業化為基礎的戰略合作時代。之前,大家以占領市場為主,能干不能干,先拿下了項目再說。當專業化需求和專業化分工加強,這樣的狀況正在發生變化,一個做餐廚處理的公司收購垃圾焚燒廠在這個時代可能就不再具有競爭優勢,只有做深做專做強才會得到更多認可。
資源化市場是進一步的服務延伸,是技術先導型的。如果強調資源化,一定會引發行業技術革命。如何在廢里淘金,需要很高的技術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技術型公司的發展也許會超越資本型公司,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成為市場主流,引領市場發展。
未來環境產業市場的發展,主要在于兩個方向:做深和做寬。寬與深的組合,將成為中國數萬億環境產業市場的未來。
探討環境服務業發展的機遇、問題與對策
徐云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博士、中關村國際環保產業促進中心主任)
近年來,我國遭遇了霧霾天氣的反復侵襲,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由于本身環境差,加上省內工業占GDP的高比重,鋼鐵、建材、水泥行業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地方政府對違規項目的默許,污染治理措施的不完善等,導致了京津冀地區已經成為中國污染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產業轉型升級與生態安全保護如何協同并進已經迫在眉睫。
中關村國際環保產業促進中心是中關村科技園區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平臺。2010年,胡錦濤總書記到中關村視察時講過,中關村的發展關鍵是整合好資源,搭建好平臺。比如環境工程、能源工程、智慧環保系統工程、國際合作、政府事務,還有一些管 理。我們中心目前有六大聯盟,2003年成立項目污水處理廠,非典高峰期,我們成立清潔空氣產業聯盟,很短時間內向社會供應了相關產品。
中關村的企業有2萬多家,節能環保企業大概1500家。為什么要搞環境服務業?單向應用很難解決,一個園區,一個政府的行政區,或者環境功能區,一定要綜合的技術來解決環境問題。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把中關村優秀的技術展示出來了。它是當今世界展館里使用節能環保技術最多、最系統的展館,也是當今世界展館里節能減排效果最好的展館。去年拿到了建設部的獎勵。習總書記講過,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我們應該做的是將有限的財力集中用于關鍵性技術的攻關和突破,用于重大產業化復制,充分發揮科技在生態文明與經濟轉型升級方面的引領作用,讓科技真正支撐起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通過科學的進步,發展綠色經濟,實現物質、能量最大化利用和廢物最小排放,從而形成一個完整、健康、低污染、低耗能的生態產業鏈,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減少環境的污染,將經濟與環境的對立面轉化為同一面,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高度融合。
向環境污染宣戰要有四種思維
宋潔塵
(中關村核心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我認為環保服務產業的挑戰與機遇,要樹立四種思維。
首先要樹立法治思維?!董h保法》剛剛修訂完,有法可依的問題基本解決了。新《環保法》明確提出政府的監督管理職責,污染物總量的制度,特別是黑名單制度,成為我們歷史上最嚴的環保法。九十年代初的時候有《環境保護法》,那個法出來以后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如果政府不重視,還在以發展為主,還在走原來說的先污染,后治理,哪怕邊污染邊治理,這個都不行。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法治思維,要把問題統籌考慮,倒逼機制。
其次要樹立市場思維,推動產業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有明確規定,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海淀區長期以來對節能環保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等環保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視。下一步,海淀區政府將進一步打破市場準入方面的體制、機制的障礙,建立開放市場,培育市場,引導和規范市場。讓掌握最新污染防止技術的各類企業有大顯身手的機會,解決環境污染同時又有獲得利益的合理的回報,推動環保產業的發展。
第三要樹立綠色的稅收思維,探索推行環境稅,強化治理環境的約束。十八大深化改革重大決定,提高了資源稅的改革。加快自然資源和產品的價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的收益,堅持使用資源付費,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的原則,逐步將資源稅推廣到占用各種生態空間。
第四應該樹立社會參與式的共同治理的思維。每個人都是污染的產生者,也是治理污染的參與者。所以社會要聯合起來,形成合力,去抵御自然災害。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