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綠色建筑相關標準中智能化的技術內容還不夠全面
在綠色建筑領域,我國已編制了一系列標準規范,但是標準中智能化的技術內容還不夠全面,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中,只有“節能與能源利用”和“運營管理”章節提出了智能化技術的要求。而《民用建筑綠色設計規范》JGJ/T229—2010僅在“給水排水”、“暖通空調”、“建筑電氣”章節提到了智能化設計的要求。
綠色建筑智能化中的智能化技術是為綠色建筑實現“四節一環保”服務的。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僅在綠色建筑的“節能與能源利用”和“運營管理”中有智能化的需求,涉及到的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運營管理六部分都會產生對智能化的需求。例如:針對目前空氣質量差,霧霾現象嚴重的問題,結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中“施工過程中制定并實施保護環境的具體措施,應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各種污染以及對場地周邊區域的影響”評價項目,可開發相應的智能化技術用于施工現場監控,控制施工引起的各種污染,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因此,綠色建筑相關標準中智能化的技術內容還有待進一步充實。
2.3綠色建筑的智能化技術已在部分地區得到實踐
目前,我國已有部分地區的綠色建筑采用了智能化技術,如天津首個通過國家綠色建筑二星級設計標識的項目)——天津仁恒海河廣場項目(住宅部分);湖南長沙的綠色小學——梅溪湖小學的屋頂采用了智能化的可調節遮陽設備等。
上海市在公共建筑節能工程智能化方面已技術先行,于2008年就編制了《公共建筑節能工程智能化技術規程》DG/TJ08—2040一2008,全面貫徹國家關于建筑節能和發展綠色建筑的政策,主動對建筑內各類用能系統實施智能化節能監控技術措施,以實現降低能耗、提高能效等建筑節能目標。將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作為公共建筑節能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了綜合采用信息通信、計算機網絡、自動化與智能控制等智能化技術的建筑能效綜合管理、空調節能監控、給排水節能監控、變配電節能監控、照明節能監控、可再生能源利用監控和遮陽及門窗啟閉節能監控等智能化系統。在節能智能化技術上有了一定基礎,為綠色建筑智能化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綜上所述,雖然綠色建筑智能化技術已在部分地區得到實踐,但是為綠色建筑服務的智能化技術還不夠全面,標準的推行力度不強,現階段綠色建筑智能化未得到有力的發展。
3、綠色建筑智能化發展展望
3.1社會對綠色建筑智能化的需求將越來越高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綠色建筑的智能化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在一些發達國家,智能化已融入了綠色建筑的發展,如美國綠色建筑協會2009版自gLEED中已將相關能效管理的要求列為了必備項,智能化相關內容也占有較高的權重。雖然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等標準中相關智能化內容未作為強制性要求。但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將促使現代建筑朝著舒適、安全、高效、便捷的方向發展,智能化在綠色建筑評價中將具有較高的權重或部分列入控制項,以確保實現綠色建筑實現智能化,滿足社會需求。
3.2發展綠色建筑智能化技術,完善標準
技術創新是發展的動力,綠色建筑智能化應結合網絡技術、新能源、再生能源技術和新材料處理等現代技術,開發為“四節一環保”服務的新型綠色建筑智能化技術。將節能、高效、適用性廣、經濟效益高的智能化技術試點推廣,逐步建立健全綠色建筑相關標準中智能化技術內容。在標準完善過程中,可針對不同類型(新建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以及既有建筑改造等)、不同目標(星級)的綠色建筑設置智能化功能的最低標準,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標,以便標準推進綠色建筑智能化的發展。
3.3建立健全綠色建筑標準體系,引導綠色建筑智能化有序發展
2013年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國辦發[2013]1號)中提出了完善標準體系等保障措施。國家和部分地方正在開展綠色建筑標準體系的研究和編制工作。綠色建筑是一項全壽命周期工程,涉及到規劃、設計、施工、檢測、驗收、運營、改造等階段,涵蓋了規劃、建筑、結構、給水排水、暖通空調、燃氣、電氣與智能化、室內設計、景觀、經濟等專業,建立健全綠色建筑標準體系,以此系統地、前瞻地確定綠色建筑發展框架具有重要意義。其中綠色建筑智能化標準藍圖,將引導和規范綠色建筑智能化的發展。
4、結語
綠色建筑智能化的大量技術還有待探索與解決,綠色建筑智能化的相關標準還需不斷完善。綠色建筑標準體系應在充分考慮最新智能化技術的基礎上逐步健全,為未來發展提供框架,推動和規范綠色建筑智能化的發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曾指出“以智能化推進綠色建筑、節約能源、降低資源消耗和浪費、減少污染,是建筑智能化發展的方向和目的,也是綠色建筑發展的必由之路”。生態文明建設和信息化的理念,將促使綠色建筑智能化成為未來建筑的發展趨勢。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