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來自業內更為直接的說法,這就是“歐洲的買路錢”,顯然對中國的航空公司有失公允。
按照歐盟的計劃,2012年航空公司的碳排放要在2004~2006年三年平均排放量的標準上減少3%,2013年減少5%。
這簡直成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來自民航局規劃發展司的數據顯示,我國航空排放的溫室氣體由2000年的不足2000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3000萬噸左右,年均增長約15%。
一面是持續發展的市場需求,一面是日益苛刻的排放標準,航空公司左右為難。
重新“進化”
毫無疑問,歐洲是航空公司無法舍棄的戰略高地。
“作為大型航空集團,未來的發展趨勢必然是做國際網絡型航空公司,如果在歐洲都沒有航線,怎么敢說自己是國際型公司?”上述匿名人士指出。目前,國航歐洲航線占據11%,并且有伺機擴張的打算。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航空公司能做的只有想辦法應對碳排放可能帶來的后果。
目前,一些歐洲航空公司已經開始為自己做了環保預算,漢莎航空就采取購買期貨合同的方法將其成本限制在每年2.5億歐元。
中國航空公司的想法顯然更加實際。“碳排放費用帶來額外的成本,最終很可能被攤薄在票價中,轉嫁給旅客。”來自某大型票代公司的人士預言。
歐盟的綠色天空計劃只是一個開始。隨后,美國的“下一代航空運輸系統”(NextGen)、澳大利亞即將實施的“廣義的排放交易體系”(Broad ETS)都是航空公司要面對的課題。環保,已經越來越需要被納入運營層面。
而最根本的癥結還在于節油。中國民航局規劃發展司的數據顯示,由于機隊的更新,我國民航噸公里油耗逐年下降,2000~2005年噸公里耗油水平平均每年下降1.2%。
“我們會協調幫助航空公司推廣生物燃油,并且盡量使用更輕的發動機和飛機材料。”波音研究與技術中國區副總裁Al Bryant表示,波音還會協助航空公司改善目前運營機隊的燃油效率。
面對日益苛刻的環保標準,顯然節油是最后的手段,卻不是最終的救贖。
小資料
國內航空公司涉及歐洲的航線:
東航:法蘭克福、巴黎
國航:法蘭克福、慕尼黑、倫敦、巴黎、羅馬、米蘭、斯德哥爾摩、馬德里、莫斯科
海航:布魯塞爾、柏林、布達佩斯
南航:巴黎、阿姆斯特丹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