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家浙江企業菲達環保,不僅在印度電除塵器市場占有率高達85%以上,在土耳其、俄羅斯等新興市場以及歐洲的高端市場也有自己的項目。
隨著城市污水、工業廢水治理市場的成長,我國已經形成了桑德等一批知名企業。行業內企業采取產學研合作、自主開發等形式進行技術研發,科技投入比例逐年增大,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并廣泛應用于國內外工程領域。包括東盟國家以及中東、非洲,一些先行入駐海外市場的企業簽訂了規模較大的水處理項目合同,推動環保產業的海外擴展。
2009年,桑德集團中標沙特環境服務業務,承接Jubail及Yanbu電力、水利公共事業公司轄下第九污水處理廠的升級改造項目。這個污水處理廠主要是市政污水摻雜工業廢水,廢水中有機物含量非常高,平均值是國內廢水的2~3倍,企業在海外項目中經受了歷練。
還有哪些制度性短板?
政策體系有待完善,公共服務平臺缺乏、信息渠道不順暢
近年來,一批環保企業已經開始進行海外市場拓展,推動環保產業“走出去”,特別是工業廢水治理,已具備了海外拓展的基本條件。但在這一過程中,不少企業感覺還是缺乏相關的政策保障機制以及規則、交易模式。
對此,周國梅認為,中國環保產業走向國際市場還面臨制度性短板,政策保障體系有待完善,我國企業將面臨更多來自目標國在環境管理機制以及政策要求等方面的障礙。而從國家層面看,我國缺乏有利于環保產業“走出去”的相關規則以及交易模式。
除了在政策標準等方面不熟悉遭遇到現實阻礙外,我國企業還會遇到公共服務平臺缺乏、信息渠道不通暢等問題。企業缺乏展示自己的平臺,國際上則缺乏對我國環保企業的了解。
另外,一些環保企業向海外擴展難免有一些盲目性,特別是缺乏對目標投資國的投資環境、環保政策要求及法律法規、商業機會、工程招標操作模式、產業預警等領域的信息。“我們召開環保企業‘走出去’政策研討會時,經常聽到企業說希望能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幫助他們實施海外戰略。”周國梅說。
“走出去”路線圖指向何方?
結合援外項目,政府引導,標準先行,突破適用技術
由于發達國家進行相關產業輸出時間較早,其發展經驗值得借鑒。周國梅說,結合發達國家促進環保產業國際化的經驗,我國環保企業邁出國門的路線圖應為“結合援外項目,政府引導,標準先行,突破適用技術”。
具體表現為兩點:第一,通過現有的環保產業發展經驗,固化交易模式并予以國際化。環保企業在固化模式指導下,拓展國際市場。第二,借鑒發達國家以及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做法,充分發揮當前我國的資本優勢,在對外援助的資金和項目設計中嵌入有利于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意圖、相關規則(標準)以及交易模式等,為中國環保企業創造更多的海外市場機會。
同時,針對公共服務平臺缺乏、信息渠道不通暢等問題,周國梅表示,在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方面主要有3方面工作:針對環保產業重點國別成立環保產業工作組,對雙邊高層次的環保產業合作進行規劃和推進;構建區域環保產業合作網絡,利用各種會議、展覽等機會,開展推介宣傳;建設一批環保產業國際化發展示范基地及示范工程,展示中國環保企業。
周國梅指出,建立信息渠道則要匯總我國環保產業優勢領域的信息,在重點國別予以發放和傳播;支持建立推動環保產業“走出去”的電子信息平臺,將上述信息動態更新,供相關企業及時、便捷參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