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秸稈燃燒不但有火災隱患,燃燒產生的煙灰對環境危害嚴重。每年到了夏秋季節,燃燒秸稈現象仍然屢禁不止。
華中農業大學生物質與生物能源研究中心主任彭良才介紹,目前,農作物秸稈處理大致分為三種情況,一是企業回收,用于燃料發電、制成農畜飼料或建筑板材;二是利用機械粉碎回田,經過腐蝕當做肥料;三是農民自行處理。
由于秸稈回收、運輸成本高等因素,秸稈的收集和加工往往是虧本生意,企業在無政府扶持的情況下,多數因利潤不大、經濟效益差而無法維持。隨著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戶也都改用天然氣或煤作為燃料,很少使用柴火。秸桿沒了出路,成了農民手里的包袱。
秸稈危機何時能解
“農民燒秸稈導致北京至襄陽航班備降武漢”、“安徽焚燒秸稈引發多車追尾事故”、“霧霾起源哪里來?豫皖秸稈‘燒’成團”…… 近期,連續出現因秸桿焚燒而造成空氣污染、重大事故屢見報端。
此前還有媒體報道,南京某地耗資百萬建設秸稈氣化站,集中處理村民們家中的秸稈,將所生產的燃氣輸送至村民家中,然而這個秸稈氣化站使用不到2個月就關門了,投資百萬的高科技設備也成了擺設。
“對于老百姓來講,最不需要計算成本的辦法就是一燒了之。”彭良才表示,這是燒秸稈現象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無論是秸稈還田、秸稈制沼氣、秸稈發電、秸稈塊化做燃料等,都不太受農民歡迎,因為這些辦法無法給農民帶來收益,相反還得增加人工成本。
“中國每年起碼要浪費7—9億噸秸稈,相當于浪費4億噸標準煤。”彭良才認為,禁燒秸稈,“禁”只能解決眼前問題,從長遠角度來看,針對不同農作物秸稈特質,設計出低成本、高效率和少二次污染的利用方法與途徑,不僅能解決焚燒秸稈造成的污染問題,也能提高其綜合利用價值,真正實現“變廢為寶”。
彭良才說,這就要求政府抓緊制定和完善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相關配套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對相關能源企業加以培育、扶持,實施稅收優惠,與此同時,還應給農民相應補貼。“無論是秸稈的收集、運輸、貯藏都離不開廣大農民的直接參與。”(記者張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