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淡化海水70萬立方米
我國于上世紀50年代開展海水淡化研發,阮國嶺告訴記者,目前,我國海水淡化工程產水量約為70萬立方米/日,這些淡化海水約有70%用于工業,30%通過不同的方式被飲用。
“現在淡化出的海水,基本就是就地消化。”阮國嶺說。天津新泉海水淡化廠設計能力15萬立方米/日,主要為天津石化供水;而北疆電廠海水淡化能力為日產10萬立方米/日,一期工程全部建成投產后,最終形成日處理20萬立方米的能力。除了項目自用淡水外,將供給濱海新區4個自來水廠與凈化后的自來水混合進入城市管網。
淡化海水符合飲用標準
淡化海水制成的飲用水是否安全,水質量能否達標是許多老百姓最關注的問題。在阮國嶺的辦公室,記者看到飲水機上的桶裝飲用水是“海淡純凈水”,阮國嶺告訴記者,研究所內的飲用水都是淡化海水,記者倒了一杯,發現這種淡化海水無色無味,喝起來和普通純凈水并沒有任何區別。
阮國嶺介紹,目前海水淡化主要有膜法和熱法,膜法就是將加壓后的海水通過半透膜進行分離,水分可以通過半透膜,而其他物質不能通過半透膜,從而獲得淡水。熱法的原理是涼的海水遇熱生成蒸汽,鹽分被沉淀下來,海水被蒸餾成淡水。
在淡化海水的水質方面,阮國嶺介紹,我們對多個淡化海水項目產出水進行監督檢測,按照現有106項自來水標準我們做了104項檢測發現,淡化水都符合飲用標準。
建議政府補貼差價
向海洋要淡水可以緩解用水緊張,而淡化海水高昂的成本也是廣泛推廣必須要面對的問題。阮國嶺介紹,一個海水淡化項目,從選址、項目建設、技術研發、管網鋪設等方方面面的成本比較高,導致了淡化水的價格較高。
據了解,目前每噸淡化海水的價格約為每立方米七八元,阮國嶺建議差價由政府補貼,解決了價格問題,有利于淡化海水進入千家萬戶。
未來用水由三種水源合成
日前,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談及我國海水淡化現狀時說,總體來看目前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水淡化關鍵技術和設備還比較少,“目前我們國家從科技投入到形成產業還是脫節,從技術到形成產業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今年2月,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
阮國嶺分析認為,《意見》的出臺指明了海水淡化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下一步應該有具體的細則出來。他說,“未來,北京市居民用水有三種水源,地表水、南水北調和其他調水工程調來的"客水"以及淡化海水,這三種水源通過調和調配,一起通過龐大的管網將進入千家萬戶。” (來源:廣州日報)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