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創建中國的土壤修復基金
除了標準缺失,中國的環境修復產業還有個關鍵的問題是“誰來買單”?。環境修復的成本并不低,雖然我國《環境保護法》規定了“誰污染,誰治理”和“污染者付費的原則”,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卻很困難,我國當前污染場地責任追究難度較大。
從我國近幾年的污染場地修復活動來看,這些項目在修復前基本上沒有進行污染追責,特別是隨著房地產價格的推高,污染這個問題更是被忽略。最后造成了由政府、開發商或購房者付費的局面。
“在中國的市場,需要創建中國的土壤修復基金。”戴彬彬表示,其實各地政府也很為難,尤其是一些欠發達地區污染治理成本非常高,沒有錢來治理怎么辦?美國有超級基金,歐盟有立法,我國的基金該怎么構成?是跟政府共同設立,還是跟社會公眾事業共同設立?這些問題都是需要深入探討的。
更多的是一種責任事業
據介紹,北京建工環境修復有限公司將于今年7月份完成股權變更工作,今年年底完成股改,預計最快將于明年登錄創業板,建工集團仍是控股單位。
“我們希望引進戰略層面的投資人和合作企業,而不是簡單財務投資人。”戴彬彬表示,“我們要把環境修復產業當成是一個為子孫后代造福的事情來做,可能比把它簡單地拿資本對接來說更要有意義。
戴彬彬認為,一個環保企業要在行業中獲取一些利益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要想把它當成基業長青的一家公司,立志于我們中國土壤和地下水防治的企業來講會有很大的差距。從公司的出發點、利益點、包括一些做法上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需要有資本的介入,企業插上資本的翅膀,會更好地帶動產業的發展。所以我們非常希望投資人能進入到這個行業,給這個行業帶來一些新的機制。但是,我們也不希望投資人很盲目地進入這個行業。”戴彬彬稱,“我們做環保的人,對環境的認識可能和其他人不一樣。我們更多地把它當成一個事業來做,當然這也面臨著各方挑戰。”
戴彬彬表示,之所以要成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就是要把行業的標準制定得高一點,讓真正有志于從事環保事業的一批人進入到這個行業,而不能對不起子孫后代。
戴彬彬希望未來十年,能催生更多的富有責任心的企業來參與環境修復行業,并在這個過程當中完成整個行業的細化。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