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太陽能板價格下滑了50%,令生產商受到嚴重沖擊,擠壓了利潤,打壓了股價,甚至迫使一些公司倒閉。
SolarWorld和其他公司曾經聲稱,中國對太陽能電池板生產的大力扶持和中國產品低廉的價格令美國和全世界制造商承受了壓力。
SolarWorld的律師布萊特比爾(Timothy Brightbill)說,這些貿易案件的一個目的,就是要讓價格回到非傾銷、非補貼的水平。他說,美國太陽能電池板生產行業仍在經歷痛苦,過去幾個月,已有12家美國太陽能公司停業、宣布破產或大規模裁員。
據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Solar Energy Industries Association)和研究公司GTM Research的一篇報告,美國2011年新裝18.55億瓦的太陽能發電能力,創下紀錄,超過2010年水平的兩倍。低廉的價格和政府的鼓勵措施提高了需求。這些措施中,尤其重要的是聯邦政府一項已于2011年12月到期的計劃,這個計劃為開發商提供了相當于投資稅收抵免額30%的現金。
據預計,隨著開發商在繁榮期簽下的項目開工建設,今年美國太陽能新裝發電能力將再增50%,達到28億瓦。
但政府是否支持清潔能源以及貿易爭端將對價格和開發產生何種影響,答案都不得而知,這使人很難預測明年的市場走向。
但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仍以美國市場為重。盡管有這場貿易官司,中國二線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Jinko Solar Holding Co. Ltd.)仍舊對在美國擴張寄予厚望。(中國一線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包括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Suntech Power Holdings Co. Inc.)和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Yingli Green Energy)等業內巨頭。)
晶科能源北美區總監克里斯滕森(Isabelle Christensen)說,我們正在積極努力,力圖在美國市場擴大品牌知名度。
克里斯滕森說,如果美國政府對每塊太陽能電池板加征每瓦10美分的關稅,晶科能源仍舊能夠在美國市場賣出中國制造的電池板,并繼續保持很強的競爭力。她說,如果關稅增幅大大高于這一水平,那么公司就打算將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家工廠生產的電池板供應給美國客戶。
克里斯滕森還說,雖然她希望價格漲上去,但實際上不會。她說,由于全球制造能力過剩,而很多正在開發的項目都以低價為基礎,漲價的可能性不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