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點內容:用市場機制實現節能減碳
試點碳交易,與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密切相關。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十一五”期間,通過全社會的努力,我國實現了單位GDP能耗下降19.1%、節能6.3億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5億噸的目標責任。“十二五”期間,我國又確定了“單位GDP能耗下降16%、碳強度下降17%”的目標。
為了實現“十二五”節能減排的目標,我國正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除了繼續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外,還要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探索運用市場機制的辦法來實現節能減碳。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目前7個試點地區都在緊鑼密鼓地編制碳排放交易試點的相關方案,并上報國家發改委審批。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在上海市發改委的統一協調下,牽頭研究并設計“上海方案”。最新進度是,方案草案已起草完畢,進入對相關參與方、機構和行業的意見征詢階段。
相關人士透露,上海試點碳排放權交易,有幾個條件比較突出:
一是發展的“承載力”強。上海人均GDP在全國居領先水平,其獨有的政策環境對各個行業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并且能夠承擔起減排和低碳轉型帶來的成本壓力。
二是金融發展環境國內領先。上海正在加快金融創新,提高金融核心競爭力,不斷吸引金融機構、金融資產和金融人才向上海集聚。
三是產業的多樣性。這個特征是建立一個相對完整和健全的碳交易市場的必要條件,可形成一定的減排成本差異,為碳市場提供必要的空間。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我國試點碳交易,必須守住一個原則:以我為主,以國內產業需要為主,以發展為主線,在發展與控制中尋求平衡。據了解,此次上海試點的設想是,在初期以激勵為主,盡可能減少企業的負擔,為企業預留足夠的適應空間,讓企業可以“有控制地發展”。
“既適合國情、又簡單適用”
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曾在公開場合表示,此次啟動7個地區的碳交易試點,目的是在交易機制、交易規則和核算體系等方面進行技術和機制的創新探索,為最終在全國建立統一的碳市場,找到“既適合國情、又簡單適用”的市場體系。
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戰略發展委員會主席賀邦靖說,以低碳技術為引導的新興產業發展,不僅為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找到了出路,而且成為提振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已成為中國“十二五”經濟發展的重點。
作為試點地區之一,上海此次下決心推動強制性減排市場的試點工作,可大力發展與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相關的核證、咨詢、會展、金融等新型服務業,讓低碳產業成為上海新一輪發展的增長點。
上海市政府人士說,上海將主動順應國際主流趨勢,運用市場機制推進節能減排,積極推進交易平臺以及碳市場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加快節能減排技術和機制的創新。
建設碳交易、排污權交易以及其他環保能源權益交易市場是一次綜合性的重大機制創新,會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如何在相關交易機構中加快建立健全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經營管理機制,充分發揮股東的資源優勢,不斷加強隊伍建設和業務創新,都是“極有分量”的新課題。
在中國環境類權益市場領域,上海最早進行探索。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負責人說,2008年前后,國際碳交易市場迅速發展,但國內環境能源交易市場尚未啟動,沒有形成一個相對有序的環境能源交易“氛圍”。2008年8月初,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經國家發改委同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正式成立,成為全國首家環境能源交易機構,彌補了國內相關領域交易機構的空白。
上海此次試點,目標應分階段,首先成為長三角及相關區域的碳交易中心市場,然后成為全國碳交易的中心市場之一,最后成為具有影響力與競爭力的國際性碳交易市場平臺。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