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這種超高比例的出口依存度令我國光伏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大打折扣。一個不利的信號是,今年以來日益嚴重的歐債危機,令全球主要光伏消費國德國、意大利、捷克等歐盟國家開始削減光伏財政補貼。
據公開信息顯示,德國于今年2月宣布,如果當年光伏裝機容量超過3.5GW(千兆瓦),那么裝機量每增加1GW,光伏補貼將下降3%。今年6月,意大利宣布原有上網電價補貼將削減至11%。今年11月,捷克宣布將對已建的光伏電站增收26%的稅費。
另一個不利的信號則是,今年10月,美國企業向美國商務部提交申請,要求對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反傾銷、反補貼)進行立案調查,雖然最終美國決定暫緩立案,但中國光伏企業的出口環境已大大惡化卻是不爭的事實。
銀河證券一位行業研究員指出,受歐洲需求萎縮和美國“雙反”調查的交織影響,我國光伏企業的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由于需求的急劇萎縮,國內光伏企業被迫出現了大面積停工的現象。據廣發證券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年11月17日至23日一周內,四川新光硅業和萬州大全同時宣布停產技改或檢修,這令國內多晶硅開工企業降至不足4家。
大禾咨詢董事總經理程建輝認為,太陽能行業目前正處于一個非常微妙的時刻:一方面這個行業屬于新能源行業,投資炙手可熱;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許多地方的光伏行業由于盲目建設、粗放擴張,目前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企業的利潤下降很快。
亟待政策扶持
對于當前全行業的困境,專家指出,只有大力挖掘國內市場,才能吸收消化快速增長的產能。其實,無論是提升技術水平降低成本,還是開拓國內市場,如果沒有法規和政策的強力推動,太陽能光伏產業很難有較快的發展。
放眼國際,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成熟的國家,光伏企業都在不同程度上享受了政策扶持。比如日本、美國及歐洲等國家,都有鼓勵光伏發電上網的優惠政策。投資建一個太陽能發電設施之后,用戶可以無條件接入電網,所發電量既可以自己用也可以高價賣給電網從而享受電價補貼。
相比之下,我國在政策扶持方面仍然存在空白。我國一直沒有實施《上網電價法》,相關光伏項目的立項、補貼等審批也很嚴格,國內市場需求嚴重不足。在 中國,想做一個發電項目需要國家批準,也就是通過發改委審核,至于電價多少也是依照項目來審定的,沒有一個統一的政策標準。盡管我國在2006年實施了 《可再生能源法》,但由于這部法律中“上網電價”多為概念性、框架性的政策,因此到目前為止,電力部門還沒有正式接受光伏發電上網,國內已經建成的示范項 目也還是按照試驗項目并網。
專家建議,具體政策可以參照國外成熟經驗,如對符合條件的光電建筑應用予以補助,以部分彌補光電應用的初始投入;對光伏發電以優惠價格予以全額收購,對光伏電池生產企業予以稅收和信貸上的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