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資金缺口致動力不足
“根據計算,松山鎮這處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以來,每天的成本最少也是5000元。一年下來,該廠運營費用至少需要180萬元左右。建設費用500萬元,年運營費用180萬元,這對一個人口2.6萬的京郊小鎮來說,的確不堪重負。”上述房山環保局相關人士表示,盡管目前污水處理資金屬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支付,但地方財政投入占大頭,而且,中央財政經層層撥付后落實到項目上的資金就變得寥寥無幾。
但事實上,近幾年國家及地方財政用于污水處理資金的投入不可謂不大。審計署抽查結果顯示,2010年,9個省市共投入污水垃圾處理資金249.07億元,包括中央財政93.97億元、地方財政66.75億元和企業自籌88.3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的投入比上年增長49%。而即將出臺的節能環保產業十二五規劃,更是提出未來5年國家用于污水垃圾處理的資金高達9000多億元。
井文涌對此表示,關鍵的問題就在于落實,而保證資金落實到位則取決于地方的意識和政府的監管力度。審計署報告指出,眾多污水處理項目資金落實“不力”的表現可謂五花八門,除炒股等用途以外,眾多地區存在項目資金閑置滯留、重復申報、違規減免污水處理費等現象。
有專家表示,除強調地方責任意識和加強監管外,還應進一步加大污水垃圾處理資金的投入力度。據了解,目前國家及地方財政用于投入污水垃圾處理的資金主要來自于向城市居民和工礦企業上繳水價中提取的污水垃圾處理費。目前,這一提取標準為居民每噸水0.8元,工業企業每噸水1元。這一提取比例在眾多業內專家看來,已不能適應國內水資源使用的稀缺程度和國家對水資源保護的重視,應該及時調整。
對此,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環境與房地產價格管理處處長倪弘在不久前表示,未來污水處理費的征收范圍將擴大,征收標準將進一步提高。
井文涌說,他曾參與環保部立項的一個針對環保與投資關系的研究課題,研究結果顯示,若我國環保投資總額占到GDP收入的1.5%,對應的環保治理狀態為“基本控制”,而投入2%,對應的則是“有所改善”。“過去5年全國環保行業投入資金不足GDP收入的1.5%,今后有進一步的提升空間。”他指出。
產業化能力提升“乏力”
目前,眾多水務公司均以BOT模式涉足污水處理業務,即運營單位負責污水處理廠從基建、施工到后期運營管理等一整套業務,并通過收取市政主管部門撥付的污水處理資金為主要收益的盈利模式。而配套管網建設的嚴重滯后以及專項資金落實的不力,直接影響著承擔污水處理廠建設、工藝設計以及運營管理的水務企業的盈利能力。
國內一家大型污水處理公司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一般來講,一個日處理能力為15萬噸的項目前期總投資一般為2億元,建成達產周期為兩年,但因為管網建設不配套,運行負荷不足,項目達產需5到6年時間。盡管一些企業在與當地政府簽訂項目合同時約定處理能力要配備相應的管網輸水量規模,但實際執行過程中始終無法落實。
在10月13日舉行的“第二屆全國中小城鎮及農村污水處理高峰論壇”上,與會代表討論的一個核心話題是如何通過技術進步和商業模式再造來降低污水處理企業的運營成本。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水污染專委會秘書長王家廉在會上表示,目前政府對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重視程度有一定的提高,允許民間投資介入,BOT方式被作為一項重要措施來推進各地污水處理廠建設,但各項相關政策還未配套完善。
王家廉指出,BOT項目招標過程中存在壓低報價的現象,在盡量減少政府投資負擔的同時,加大了污水處理企業的運行成本壓力,影響了企業參與污水處理的積極性。
“事實上,國內目前污水處理行業技術水平已居世界前列,但正是由于這一行業目前仍主要依靠政策推動,市場機制的缺位讓很多企業裹足不前,整個行業產業化能力提升還缺乏動力。”王家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