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樓上往樓下潑尿
羅馬帝國滅亡后,歐洲的城市排水經歷了巨大的倒退。
中世紀歐洲城市一般沒有地下排水系統,排水依靠在街邊開挖的陰溝。由于當時城市人口密度較大,街巷逼仄,中世紀的歐洲城市污穢不堪。
在英國廣播公司介紹倫敦歷史的“城市地圖”節目中,曾用過中世紀倫敦的樓上住戶向樓下的明渠潑尿的繪畫。在比利時學者亨利·皮雷納的名著《中世紀的城市》中,沒有任何關于下水道的記錄。
英王亨利四世(1399~1413年在位)時代,在王宮下面修了下水道。17世紀60年代的倫敦大火后,泰晤士河的個別支流被逐步覆蓋,成為專門排污的下水道。然而,從總體看,中世紀到19世紀中期,倫敦的絕大部分污水經過陰溝排入泰晤士河的大小支流,再排入泰晤士河干流。由于泰晤士河及其支流變得惡臭不堪,英國中世紀到近代早期,曾多次通過法律,禁止在陰溝上新建廁所。
霍亂推動近代下水道建設
惡性消化道傳染病——霍亂主要通過被污染的水源傳播。
19世紀30年代,西歐多國的城市暴發霍亂。那些衛生狀況惡劣、水源極易受到污染的窮人,成為霍亂的主要受害者。在法國,憤怒的窮人甚至懷疑是資產階級政府在水中下毒傷害他們。有證據顯示,在1830年和1832年法國革命,以及同時期柏林、漢堡和圣彼得堡的騷亂中,霍亂都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1831年英國第一次霍亂流行時,外科醫生約翰·斯諾就發表報告,指出霍亂是通過被污染了的水源傳播的。1854年,霍亂再次襲擊倫敦。在索霍教區,霍亂尤為嚴重。當地居民留意到舊房屋的地下有糞坑,斯諾推測正是這些糞坑中的污水流入水井,污染了水源。斯諾拜訪了受害者的家屬,注意到幾乎所有死亡病例,都發生在水井四周半徑很小的范圍內。當地官員在聽取斯諾的匯報后,拆除了該井抽水機的手柄,果然當地再沒新的霍亂病例出現。
每年夏天,英國國會大廈中的議員們,不得不把浸透了氯仿和石灰的布片掛在窗戶上,試圖抵御泰晤士河冒出來的惡臭。然而,時任英國首相的迪斯累利仍被熏得沖出國會大廳,用手絹捂住鼻子。
在19世紀中期,同樣面臨衛生狀況惡劣之苦和霍亂威脅的巴黎,為倫敦樹立了一個好榜樣。法國人修建了規模宏大的下水道,成為歐洲的樣板。1855年,巴黎舉行下水道旅游開幕儀式,來訪的葡萄牙國王成為第一位游客。
倫敦下水道與地鐵同時施工
在巴黎的下水道名揚天下之后,或許是受老對手的刺激,倫敦人也開始大興土木了。
巴澤爾杰特被譽為“倫敦最崇高的締造者”。1858年,他出任“京城施工委員會”總工程師。他認為,泰晤士河變得奇臭無比,是因為該河水位較低時,陰溝將穢物排入河道,而漲潮時,穢物又被水流沖回。這樣,穢物在陰溝入河處來來去去,新排入的穢物又不斷累積。因此,他改造倫敦排水系統,力圖實現兩個主要目標:一是把陰溝埋入地下,二是防止下水道污物排入中心城區的泰晤士河內。
在19世紀中期,要完成規模如此宏大的地下工程,技術上確實是個艱難的挑戰。不僅如此,倫敦的第一條地鐵——京城線也在同期施工,這兩大地下巨龍曾兩度斗法。1860年11月,發潤敦路水管爆裂,淹沒地鐵施工現場。1862年4月,弗沴河下水道的拱頂爆裂,沖毀了地鐵挖掘現場的底部。
然而,由于實施了嚴格的工程安全管理制度,施工期間各種事故造成的死亡不超過10人。
1875年,在耗資650萬英鎊之后,工程終于完工,施工者新建和改建了約2092公里長的下水道管網。其中,最重要的是長達129公里的三條“攔截下水道”,其中兩條依靠重力輸送污物,一條由泵站加壓。當漂浮著浮沫和團團污物的污水在接近泰晤士河時,突然被沖入巨大涵洞,然后經“攔截下水道”傾瀉到遠離倫敦主要生活區和飲用水源的泰晤士河下游。倫敦下水道的兩個出水口,分別位于泰晤士河南北,只在水位高的時候向河內排放,確保未經處理的廢水能被退潮帶向下游。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