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嚴懲為啥堵不住
去年10月,鄭州市也因周邊地區焚燒秸稈,連續出現大霧和陰霾天氣。
網友“chenhuijun”說,從他上初中起(1992年左右),每到這時就“煙霧裊繞”,曾在老家看到標語“見煙就罰,見火就抓”,可還是堵不住這把火。
這個長假,鄭州市“禁燒辦”24小時輪班巡查。微博上,也有很多網友號召秸稈還田、再利用。
為什么還有人“頂風”點火呢?最近,網上一個帖子“我是農民,我為什么燒秸稈”在各大論壇被轉發,我們先看看他的說法:
為什么以前不燒?
這幾年,每到這個時候,就有很多人對焚燒秸稈的農民口誅筆伐。其實我們以前不燒,因為以前秸稈可以用來燒火做飯,可以用來給小豬牛羊鋪圈,可以喂牲口。再早些時候還用來埋進沼氣池,用來產生沼氣。完了還可以漚制肥料。
但現在,我們鄉下也都用上了液化氣。做飯是不用秸稈了。我們的壯勞動力都出去打工了,也沒有幾戶用秸稈鋪豬圈喂牲口了。沼氣池多年前就埋掉不用了。化肥比秸稈漚的肥料有勁多了。所以如今秸稈在我們這就相當于農業垃圾。
為什么要燒掉呢?
請先不要急著說我沒有環保責任心,不考慮社會公德。
首先,好多人說,就算你用不到了,那你給運出來,干嗎燒它。運,就需要牽扯到人力物力財力。試問,缺少勞動力的當今農村,我為什么要搭上額外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多做這部分事?
再者,從種植作物的角度講,現在好多機械化作業,留著高高的秸稈站在地里,割掉的部分有的粉碎后撒在地里,有的直接鋪在地里。這給后續種植帶來了麻煩,至少需要多用拖拉機耙2遍才能粉得相對好一點。這也是需要額外付費用的。
不要說我俗,我們一年才能從地里撈多少錢?
不燒,秸稈還能做什么?
好多報道資料媒體網友都能模糊地提出秸稈再利用這一話題。據我所知,秸稈可以利用的途徑很多,可以造紙,可以造人工板,可以生產乙醇。全國每年有6億噸秸稈產生。但是好多只是單純的理論性的。離我們處理途徑最接近的造紙也只是小廠,由于環保等各方面因素基本關完了。當然還是有地方采購的,而且還有利用這個制作草帽或者其他藝術品,但是畢竟是杯水車薪。
為什么我們不賣掉還要燒掉?
這個可能應該牽扯到整個工業社會的指向。利益的天平一直是傾向于工業的,農村也逐漸地被工業化包圍。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秸稈只能賣到幾分錢一公斤,甚至論車議價。說白了,就這一車是十塊還是八塊錢就打發了。前面說過了,利益,這點很明顯就看出來了,本身就缺乏勞動力,又只值這么點錢,何苦呢。
建議
能不能設立政府保護收購價
這位農民兄弟說得客觀不?滎陽大胡村劉師傅說,他們那里都是拖拉機帶著秸稈還田機,進地一壓,秸稈就碎了,秸稈還田,地會越來越肥。不過壓一畝地收費40元:一畝玉米收成不過千元左右,算上投入根本不掙錢。
今年9月,有報道稱,今年鄭州全市將有40萬畝玉米秸稈青貯,每畝玉米秸稈能賣到50多元。
但劉師傅并沒有見到收秸稈的人,“就是有人收我們也不愿意賣。收玉米稈全靠人工,費一天勁累死累活還割不到一畝,還不如出去打一天工。”
對此,網友“光嘟巴比倫”認為,“禁”燒秸稈關鍵在于如何疏導。政府部門可否聯系有沼氣設施的企業、飼養場和其他需要秸稈的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籌集一些粉碎機,收購秸稈或幫秸稈還田。
而“農民”網友則認為,杜絕焚燒,最根本還是需要國家政策的扶持。比如采用保護價收購就是最好的辦法,把這錢裝進老百姓的口袋里,農民感覺劃算,誰沒事燒錢玩呢?
提醒
咳嗽患者出門最好戴口罩
這幾天,省人民醫院呼吸科的門診量激增。
呼吸科主任醫師馬希濤說,秸稈焚燒產生的煙霧中含有CO、CO2、氮氧化物、光化學氧化劑和懸浮顆粒等物質,濃度是全年均值的7倍以上,這樣的氣體會刺激呼吸道,人的防御能力明顯降低。
“國慶節前一周,咳嗽病人的門診量比平時增加了一倍還多。”馬希濤說,空氣我們無處可躲,只能提醒老年人、體質較弱者盡量少出門,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出門最好戴上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