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諱言,光伏發電價格的降低,主要源自國外市場的拉動。
國內市場怎樣才能快速啟動?答案是標桿上網電價政策。該政策又稱固定電價政策,是全世界普遍通行、效果最佳的光伏發電扶持措施。
“德國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光伏專委會主任趙玉文介紹說,德國光伏市場的年新增裝機容量的增速高峰出現在2000年及2004年,增速分別達到200%和300%以上,這兩次超常規增長的主要推動因素是德國首創的上網電價補貼政策的推出和修訂。2000年中,德國首次出臺其可再生能源法案(EEG),將其上網電價提高了3倍以上。經過兩年的遞減之后,2004年,德國政府修訂了EEG法案,對上網電價做了進一步細化,對民用細分市場提高了電價,同時規定了新的價格降低速度。上網電價補貼政策的實施,有效啟動了市場,帶動了光伏產業和光伏技術的快速發展,使發電成本迅速下降。原來德國預計每年成本會下降5%左右,開始幾年就是按照這個幅度實施的。多年實際效果證明,市場啟動速度、對產業和技術的拉動速度和成本下降速度,比預想的要快。2009年,德國把下調幅度提到15%。“事實上成本下降幅度要大于15%,企業的利潤空間并不比以前小。”不光是德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采取的也是這一辦法,目前都已成為全球的太陽能利用大國,本國的節能減排和技術進步受益匪淺。
由于種種原因,我國自2006年實施《可再生能源法》后,對光風電采取了上網電價的辦法,光伏發電則被排除在外。為啟動國內市場,有關部門于2009年啟動了“太陽能屋頂計劃”和“金太陽示范工程”,并在西部光伏電站建設中采取特許權招標制。這些扶持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內光伏市場,但畢竟“僧多粥少”,對“九成以上出口”的格局改變不大。
趙玉文指出,光伏產業市場啟動速度太慢,市場和產業不協調,造成內需嚴重缺乏,是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1元上網電價”揭開新篇章,九成以上出口的歷史有望改寫
這是一個國內光伏企業期待已久的驚喜:8月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2011年7月1日以前核準建設、2011年12月31日前建成投產、國家發改委尚未核定價格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上網電價統一核定為每千瓦時1.15元(含稅,下同);2011年7月1日及以后核準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以及2011年7月1日之前核準但截至2011年12月31日仍未建成投產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除西藏仍執行每千瓦時1.15元的上網電價外,其余省(區、市)上網電價均按每千瓦時1元執行。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當前光伏組件價格大幅下降、模塊化使電站建設速度提高的情況下,上網電價政策的出臺無疑將成為加快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的重要“推手”。
“‘1元標桿上網電價’的出臺,開啟了光伏產業國內市場開發的新篇章。”昌雷認為,從產業規律看,隨著這一政策的出臺,光發電上網率必然會增加,產業會更加成熟,價格回歸到合理水平是必然的。
但他同時指出,“通知”沒有重視“東西不均”的問題:不同地區的日照時間不同,所產生的效益是不一樣的。例如,青海的平均日照時數為每年3000多個小時,而山東則是2600個小時;同樣一個光伏電池板,青海1瓦光伏電池可發1.629度電,在山東只能發1.23度電。“產出效益不一樣,補貼也應該不一樣。差異化規定對光伏產業在全國的發展更有意義。”
“無論怎么說,標桿上網電價的出臺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趙玉文認為,這是我國光伏發電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光伏發電有望快速實現規模商業化,“九成以上出口”的歷史將會改寫。
“去年我們國內的銷量只占總產量的5%,今年的目標是超過15%。”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說,“隨著國內標桿上網電價辦法的實施、完善,普通百姓用上光伏發電的時間應該不會太遠。”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