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生機
記者特別注意到,在《規劃》意見稿中,一度處于尷尬地位的薄膜電池得到了空前重視。
該文件中指出,將在“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非晶與微晶相結合的疊層和多結薄膜電池。為了降低薄膜電池的光致衰減,鼓勵企業研發5.5代以上大面積高效率硅薄膜電池,開發柔性硅基薄膜太陽電池卷對卷連續生產工藝等。
一位參與該標準討論的企業人士表示,上述內容主要為了推動薄膜電池產業化進程,屬于雪中送炭之舉。“目前薄膜電池在我國的市場份額不足10%,很多企業嚴重缺乏資金,無以為繼,如國家不出面扶持,很可能全面覆滅。”
在光伏歷史上,國內光伏電池分為兩大陣營:晶硅電池和薄膜電池。而后,晶硅電池占據了主要市場,薄膜電池生存堪憂。兩者差距主要在成本和轉換率方面,晶硅電池轉化率可達14%~16%,但成本比薄膜要貴30%以上;而薄膜電池雖然低價,但轉換率只有6%~8%,比晶硅電池要低得多。隨著光伏行業上游多晶硅價格的連續下跌,薄膜電池的空間進一步被壓榨。
中環工程總裁顧華敏認為,此前在2008年、2009年資本市場曾一度追捧薄膜概念,但如今都已逐漸冷淡,首先是因為這些年薄膜電池在技術上沒有明顯進步,轉化率始終維持在6%~8%之間,與晶硅電池相差太多;此外,薄膜電池多年來市場無法開啟,導致一直未能實現大規模生產。
無錫尚德一位人士向記者表示,薄膜電池在中國陷入困境是因為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多晶硅售價從400美元/公斤下降到如今的50美元/公斤,直接導致晶硅電池成本大幅度下降,縮小了與薄膜之間的差價,而薄膜電池從2008年至今在技術和成本上都沒有進步,因此,在與晶硅電池的競爭中日趨衰落。
2010年8月,無錫尚德宣布停止了在上海的薄膜太陽能電池板生產計劃,轉型晶硅電池,引發了薄膜電池界一片風聲鶴唳。
但轉機或許開始出現。
按照《規劃》意見稿的要求,到2015年,單晶硅電池的產業化轉換效率達到21%,多晶硅電池達到19%,而非晶硅薄膜電池要達到12%。
“只要有無錫尚德、英利這樣有實力的大企業進入,達到這個目標并非難事。”一位國有發電集團人士表示,薄膜電池并非沒有發展前景,它的低成本和抵抗惡劣環境等優勢非常具有競爭力,這也是全球最大薄膜電池生產商——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的成功所在。據悉,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的產品平均轉化率已達11.7%,而其測試電池轉換率已達到17.3%
上述人士向記者抱怨,現在的現狀是電站運營時,向所謂國內薄膜生產大廠要貨,發現它們僅有少量的產品,不但沒有庫存,連設備也不全。
“如在‘十二五’中,國家能在研發、融資等方面給予薄膜電池生產商合理補貼,我國的薄膜電池市場離打開之日已不遠。”浙江正泰太陽能公司一位高管不無興奮的預言。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