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設立綠色建筑獎勵專項資金,對于獲得較高等級綠色認證的項目,在招標政策、資金補貼等方面給予一定的獎勵和優惠。江蘇省政府設立了“節能減排(建筑節能)專項引導資金(每個區域補貼1500萬元)”,要求“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示范區”新開工項目中,綠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項目比例不低于50%,且其中50%的綠色建筑至少達到二星級。
在城市建筑規模不斷增加的過程中,高耗能建筑一旦被建起,就很難把能耗降下來,即使能耗可以降低,也需要支付一筆高昂的費用。因此,需要政府在這一過程中給予積極的引導,開發企業和新技術企業也積極參與進來。而建筑碳交易就是非常好的手段之一。
業內專家指出,國家有關部門正在進一步研究制訂發展低碳建筑的政策措施。碳交易等市場機制將被引入,促進建筑行業的低碳發展。
探索本土路徑
盡管建筑碳交易在很多國人眼里還是一個“洋玩意”。但事實上,一些城市已經率先開始試點建筑碳交易。
國家發改委能源所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徐華清透露,目前國家發改委正會同有關地方政府研究啟動碳交易的試點的可行性,北京、上海、天津、廣東都在積極爭取中。探索建筑碳交易本土化的進程已經開始。
不久前,方興地產(中國)有限公司通過北京環境交易所成功購買了16800噸“熊貓標準”的自愿碳減排量。方興地產(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金茂集團總裁張輝介紹說,方興地產開發的北京廣渠金茂府項目采用了先進的地源熱泵和毛細管網技術,大幅降低了單位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在采用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方興地產委托北京環境交易所負責為金茂府項目組織相應數量的碳減排量,用于抵消該項目在指定時間內產生的碳排放,中和項目整體碳排放水平。
這次碳交易被視為中國房地產行業首個“碳中和”項目。
“碳交易遲早會在中國的建筑領域實施,目前國內已有幾個城市通過試點的形式在往前推動。”環保工程設備網創始人張有為對中國國內的建筑碳交易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事實上,確實有一些城市已經將目光瞄準了建筑碳交易,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促進節能建筑建設,加速向綠色節能城市轉變,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今年3月出臺的《福建省建筑節能“十二五”專項規劃》,明確提出了福建將在廈門開展低碳城市建設試點和碳排減量交易試點。具體做法就是給各個建筑物測算碳排量指標,根據這個指標進行排放。如果超出這個排放量,就需要花錢在交易所“購買”碳排放指標,從而控制整座城市的碳排放量。
根據《規劃》,福建省建筑節能實現節約標準煤400萬噸。福州和廈門率先開展節能率65%的工程示范。“十二五”期間,累計建成新建節能建筑兩億平方米,實現節約標準煤360萬噸。大力推廣可再生能源和綠色照明,推進城市、農村和建筑規模化應用,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十二五”期間,新增可再生能源應用建筑面積3000萬平方米,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0兆瓦。
目前,廈門市在建筑節能減排方面,主要有兩方面的舉措。一方面,對新建建筑從設計環節和使用材料入手,并結合驗收準入把住建筑節能關。另一方面,對既有建筑通過市場化道路,采用業界稱作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逐步進行節能改造。所謂合同能源管理是指建筑的改造費用完全由能源機構來承擔,改造后產生的節能效益由能機構和業主按照合同約定共同分享。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