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在談及產業發展時,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均表示,目前我國海水淡化規模還很小,尚未達到經濟規模。據中國脫鹽協會統計,目前我國海水淡化能力約為60萬噸/天。
不過,隨著水資源緊缺問題突顯以及國家的重視,海水淡化發展前景廣闊。郭有智預測,未來五年,中國海水淡化的產能將翻番。“十二五”時期,我國海水淡化產能將達到200萬至300萬噸/天,投資規模將達200億元。
提高關鍵設備國產化率
業內人士認為,除了成本高、難以入市政管網外,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設備也是制約我國海外淡化產業發展的一大難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知名海水淡化專家高從堦在接受采訪時說,目前我國已經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中近80%的裝機規模都是引進國外技術建造而成,關鍵設備如反滲透膜、能量回收裝置等主要依賴進口。
而據中國脫鹽協會介紹,我國海水淡化主要采用熱法和膜法兩種方式,其中,“熱法的材料有50%來自進口,而膜法(主要是反滲透膜)則有90%是進口的,國內能夠完全滿足的僅是玻璃鋼壓力容器方面。”
不過,這種情況在“十二五”期間有望改變。據業內人士透露,國家近期將出臺的扶持政策中,將提出“鼓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關鍵材料(膜、特種合金)和裝備技術的研究開發”、“推進國產海水淡化材料的生產和制造”、“加快海水利用裝備產品自主制造的步伐”,目的皆在于提高海水淡化關鍵設備的國產化率。
而在關鍵設備和材料中,反滲透膜的國產化率將會大大提高。據中國膜工業協會預測,世界海水淡化工程合同金額10年內將達800億美元,國際上反滲透法(RO)海水淡化的比率已遠超過熱法。而在國內,目前反滲透法占據海水淡化市場份額的67%,處于絕對領先地位。
中國膜工業協會日前發布的《分離膜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出,未來五年,要新增RO海水淡化能力100萬-150萬立方米/日,使我國成為國際上膜法海水淡化大國。重點支持膜材料和輔料的國產化;海水淡化用高壓RO膜實現產業化,國內市場占有率上升至25%-30%。
郭有智則更為樂觀,他預計到“十二五”末期,我國海水淡化膜法材料能達到50%的國產。
上市公司積極布局
盡管目前我國海水淡化產業規模尚小,但在A股市場,已有不少公司在該領域進行積極布局。
據華泰聯合證券分析,在反滲透法的投資構成中,設備投資占45%,主要包括高壓泵、耐腐蝕鋼管和儀表等。 由于海水中含有大量腐蝕性物質,因此對處理海水用的鋼管應具備較強的耐腐蝕性。久立特材(002318)和海亮股份(002203)具備生產這種鋼管的能力。南方泵業(300145)則可以生產海水淡化高壓泵。據了解,公司研發的日產500噸的海水淡化用泵已經在舟山應用,目前正在研發萬噸級的海水淡化用泵。
在反滲透法中,膜組件的投資占比為15%,是海水處理最核心的設備。南方匯通(000920)控股42%的子公司北京時代沃頓科技有限公司已具備反滲透膜生產技術。研究報告顯示,該公司擁有300萬平方米滲透膜產能,占國內10%的市場份額,其產品可應用于海水淡化等水處理領域。碧水源(300070)也于日前發布公告稱,將與世界領先的膜產品供應商日本三菱東麗設立合資公司,進軍海水淡化領域。
此外,雙良節能(600481)2010年與國華電力聯合設計研發的“日產2.5萬噸大型低溫多效海水淡化中試裝置”試驗成功,目前已具備日產淡水2.5萬噸和1.25萬噸海水淡化裝置的工程設計、設備制造、工程安裝、技術服務等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