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需政策加碼并落到實處
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此次“十二五”生物質能規劃目標可期,但并非輕而易舉便能實現,這將取決于國家出臺的后續相關政策和相關政策執行力度的情況。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生物質能專委會秘書長袁振宏表示,就上述生物質能“十二五”規劃目標而言,生物質能發電裝機規模和固體成型燃料問題不大,但液體燃料實現目標的難度較大。
“人多地少的國情注定了我國不能用糧食制作燃料乙醇,在現在纖維素制乙醇技術尚不成熟和生物柴油資源不夠的情況下,這兩個目標實現起來的難度很大。”袁振宏說。
袁振宏認為,雖然有《綠色能源示范縣補助暫行辦法》等財政支持政策,但并不意味著生物質能可就此獲得實際支持。“這就要求形成一定的資金管理機制和規則,以確保這些錢真正花到生物質能上。”袁振宏說,“此外,國家補貼資金只能起到引導作用,不能包辦,因此要設法調動吸引包括社會資金在內的更多資金進入才行,這就需要形成市場化的運作機制。”
蕭函指出,目前及“十二五”期間我國發展生物質能產業的主要障礙。“首先是與糧爭地。生物質能與糧食的矛盾在中國尤其突出,這一實際情況決定了我國應當走以廢棄物為原料的生物質能源發展之路。”蕭函說,“其次是技術落后。國內的生物質能源產業整體技術水平薄弱,轉化率低,原料消耗大,企業生產成本較高,難以形成具備盈利能力的產業。”
張無敵同樣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國發展生物質能也將面臨不少挑戰。他舉例說,比如《生物柴油調和燃料(B5)標準》雖然已于今年2月正式實施,但能否進入石化行業尚存疑;生物質能發電規模小,存在并網困難等問題;公眾對生物質能接受程度和各級政府對其認識程度都亟待提高。
據此,張無敵建議,首先相關政府部門要看到生物質能發展的潛質與前途,通過建立準入制度,規范產業發展,避免產生“想做事的做不成,投機取巧者卻競相進入”的現象。其次,應該通過政策引導、宣傳等方式來鼓勵用戶使用生物質能等新能源。
他特別指出,發展生物質能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可承載能力,應制定理性可行的發展規劃和目標,使其成為健康良性發展的產業。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