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遍地開花
盡管眼下汽車產業已經度過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然而在國家政策的鼓勵和良好前景的吸引下,各路資本都聚焦到了新能源汽車產業上,國內新能源產業園也是遍地開花。
正在打造的廣州市“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研發中心和制造基地”,宣稱其目標,至2020年,廣州市力爭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達到產值2400億元,新能源汽車年產80萬輛。該基地側重開發生產混合動力車、純電動車、燃料電池車、替代燃料車等效率高、排放清潔的新能源車。位于上海的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產業基地嘉定 規劃面積為9.5平方公里,一期投資約30億元。據悉,按照上海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設想,2010年,上海將形成1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產能,2012年產能達到10萬輛,2015年升至30萬輛。另據《關于加快推進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實施意見》,“到2012年,上海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將達到900億元,重點是加快推進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客車產業化。”
重慶市也由長安汽車聯合重慶市能源投資公司、恒通客車等舉行了重慶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成立儀式。該產業聯盟將在技術合作、信息共享、科研攻關、政策爭取等多個方面為聯盟企業創造機會。據悉重慶市撥款10億元,為進入基地的企業提供資本金補助,并在土地、稅收、物流配送、新能源汽車示范運行方面給予一系列政策支持。
這些熱火朝天的新能源汽車工業基地一方面推動了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由于地方各自為政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而且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內的口號式宣傳現象嚴重,“中國汽車產業彎道超車世界水平好時機”等說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在新能源汽車技術上的差距,也使很多人盲目樂觀地估計了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水平。
統一標準缺位
目前,盡管新能源汽車基地已經在全國遍地開花,然而新能源汽車發展方向及目標仍未明晰,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處于統一標準缺位、企業各自為政以及多頭管理的尷尬狀態。
王麗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目前電動汽車執行的行業標準有七八十個之多。在政策性法規之外,公安部有公安部的標準,交通部有交通部的標準,統一標準的缺位問題十分突出。從科技部推行“十城千輛”到“863工程”再到“三縱三橫”,中國新能源汽車在研發、基礎設施建設、政策制定等方面有了較大的突破,但是行業標準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新能源企業發展的手腳。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亟須統一標準出臺。
5月底,溫家寶總理在中國科協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也表示,中國在新興產業的一些領域或產品,技術路線、發展方向還不十分清楚。例如新能源汽車,發展方向和最終目標是什么,現在重點發展的混合動力車和電動車是不是最終產品,并不十分明確。他指出,混合動力車現在有了一些進展,但技術上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電動車開發剛剛起步,總體上還處于初級探索和跟蹤外國技術階段,主要設備和材料都依靠進口。發展新能源汽車下一步要集中解決哪些問題,包括技術路線問題、關鍵核心技術問題、投入問題、政策支持問題,必須盡快明確下來。
然而在這些問題的明確過程中,不僅涉及到技術層次的可行性,還由于其中所體現的技術路徑選擇在不同廠商間引來的資源爭奪,更增加了其塵埃落定的難度。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歷程中,財政扶植重點從最早單純的純電動汽車,轉向與混合動力汽車共享,是由于考慮到現狀下技術可行性的因素,也是弱混技術儲備企業和強混技術領先企業之間的博弈結果。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國家扶植自主品牌發展汽車工業的困難。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