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冷落了混合動力車
通過相關報道記者發現,有關混合動力車不是國家重點發展目標的“謠言”,源于一些媒體對去年實施的《關于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的解讀。該《通知》規定,對純電動汽車和插入式混合電動汽車的補貼分別達到最高6萬元和5萬元,油電混合動力車卻被歸于“節能汽車”類別,只給予3000元的補貼。
正是這3000元的補貼,讓混合動力車與純電動車在一些媒體眼里有了“天壤之別”。但前面的“插入式混合電動車”的“混合”二字被無限縮小了,“電動”二字被無限放大了。
對此,張相木解釋說:“所謂的國家不支持混合動力車,只支持純電動車的說法是根本不存在的。因為混合動力車的范圍很寬泛,比如弱混和強混同屬于混合動力車。而弱混的實現成本相對較低,只有幾千元,所以將弱混劃入了節能汽車,而強混實現技術較難,成本較高,所以給予5萬元的政府補貼。”
“我個人認為,根據我們中國的實際情況,目前,一方面我們應該著重發展弱混,因為弱混技術上實現起來比較容易,而且成本也比較低。”身為世界電動車協會主席身份的陳清泉并不回避混合動力的優越性。
“從技術層面上講,現在大家所謂的混合動力、燃料電池、純電動等技術路線車型,其實80%以上的技術、80%的零部件都是相通的,比如能量儲備單元、驅動單元、控制單元,從這個角度看所謂對立的技術路線是不存在的。”甄子健進一步解釋說。
對甄子健的觀點,北汽新能源公司總工程師廖越峰也表示贊同,他說:“北汽集團之所以將發展重點方向放在純電動車上,是因為一方面考慮像豐田這樣的國際巨頭一直在研發混合動力車,已經有了豐富的技術經驗,我們再去搞,追趕起來比較困難,另一方面混合動力車與純電動車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如果我們搞純電動車搞出一定成果,回過頭來再搞混合動力車,那么我們也會站在一個比較高的起點上。”
瓶頸難解
“新能源汽車產業實施十年來,雖然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依然有不少技術問題仍待突破。電池例來被稱為新能源汽車的‘心臟’,但里面占30%成本的(質子)交換膜,中國還沒有一家企業能生產,完全需要進口。”工信部部長苗圩曾如此表示。
據了解,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經過多年的發展,在很多技術方面居于世界前列,但業內專家指出,現在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仍然面臨著相當多的問題,特別是技術問題。
有些人認為,就電池而言,最好的是鋰離子電池。目前理想的狀況是能量密度每公斤200瓦時,理論上這是磷酸鐵鋰的最大極限了,再想加大密度幾乎不可能。而現在即便想達到每公斤150瓦時的標準,做起來難度仍然很大。
另外,在安全方面,電動車的電壓通常為100—600伏,當電動車掉進水里,如何保證乘客不觸電,也是解決的難點。
而在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上,甄子健認為國內的部分企業也不夠重視,“據我了解,日系企業研發電動汽車的人大概是500—2000人,并且全是經過多年汽車開發研究的高級人才,這樣的團體就具有很強的核心競爭力。從國際角度上看,歐洲和美國雖然略遜于日本,但開發的力度與日本大體相同。而中國企業的開發人員大概只有5—150人,最多不過200人,多數還是剛剛畢業的研究生,像這樣的研究團體的核心競爭力與日本相比差距是很大的,所以,就當前的形勢,我國面臨的競爭壓力還是相當大的。”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