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入門檻趨嚴
伴隨著國內多晶硅產能的盲目擴張,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嚴格市場準入的風聲漸起。在3月份公布的《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中,對于上馬多晶硅項目提出了環保標準,其中對于副產物四氯化硅處理要求是:“對產生的四氯化硅等危險廢物,應嚴格執行危險廢物相關管理規定。”
一位地方多晶硅生產廠商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事實上,在《條件》出臺之前,企業新上多晶硅項目的環評報告就被嚴格審查,很多企業的開工計劃因環評不達標而被擱置審批。
在環保“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下,一些企業開始探索改良生產工藝,應用改良西門子法,通過冷氫法將每道工序產生的四氯化硅多次循環還原為生產多晶硅原料之一的三氯氫硅,在生產過程中盡量減少四氯化硅從終端產出。據保利協鑫下屬子公司江蘇中能硅業公司總經理呂錦標介紹,單次循環有20%以上的四氯化硅轉化為三氯氫硅,整個生產過程采用閉環設計,同時也可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廢氣、廢液污染。
此外,另一些企業也在嘗試采用如硅烷法、冶金法等不同生產工藝進行污染副產物控制。王海生表示,目前國內40多家從事多晶硅生產的廠商中,前十家如保利協鑫、洛陽中硅、天威保變[18.02 -1.58% 股吧]、通威股份[7.48 -0.66% 股吧]等均已具備了閉環生產多晶硅,以最大化處理利用四氯化硅的工藝。在《準入條件》明示的“扶優汰弱”原則下,這些企業將引領行業發展,最終實現整個行業的污染物有效控制。
或催生新產業
王海生表示,環保門檻的提高對多晶硅企業來說,是挑戰,更是機遇。
他對記者表示,目前有實力的企業年產多晶硅規模均已達6000噸以上,這就意味著同時有近10萬噸的四氯化硅副產物產生。從目前企業處理副產物的經驗來看,四氯化硅可以變廢為寶。“一次循環可轉化20%的四氯化硅,多次循環下,雖需要投入一些處理成本,但一噸四氯化硅經一次循環就能產出兩噸以上三氯氫硅原材料,綜合來看,處理四氯化硅的過程同時也是生產原料的過程,這本身是在節省成本。”他說。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崔容強則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將四氯化硅作為原料生產白炭黑、光纖石英棒等化纖產品,在未來隨著處理技術的進步,將催生出一個新興的產業市場。據他介紹,目前國內已有一些企業開始規模化處理四氯化硅,其中尤以廣東的吉必盛公司為代表。目前,該公司年處理四氯化硅的規模已達萬噸以上,洛陽中硅以及天威保變旗下新光硅業均是其長期客戶。
王海生指出,環保標桿作為多晶硅行業準入的一大門檻,也給企業提供了一個以環保達標為動力進而優化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從而降低成本的機遇。借此機遇,未來的多晶硅行業或及時擺脫“價格戰”泥淖,進而推動行業發展步入良性軌道。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