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PM10這個指標相比,PM2.5更能反映空氣質量。細顆粒物可以穿過肺部并存留在肺的深處,對人體健康危害更大。
在工業集中的華北地區,PM2.5占了整個空氣懸浮顆粒物重量的大半。
濟南市環境監測站的侯科長對此直言不諱:“PM2.5中含有大量炭黑,有吸光性,對能見度影響非常大。如果用PM2.5來衡量,目前很多天氣就不可能良好。”
國內現行的空氣污染指數是2000年開始實施的,相比美國、歐盟,我國納入API的指標相對較少,要求也較低,與世衛組織的要求相比則更低。
歐洲國家廣泛開展的PM2.5監測,我國沒有納入常規監測。對于PM10的監測,我國在API達到100、質量狀態為良時,其日均濃度值卻是歐盟要求的限值的3倍。
空氣監測使用較低的標準,自然更易獲得優良結果。“藍天不藍”的尷尬一幕,就這樣產生了。
時間地點不同,對空氣的感受也不同
濟南市環境監測站侯科長說,除了納入項目的問題,測量方法也是公眾實際感受與污染指數有差異的原因。
“每天公布的空氣污染指數其實是一個平均值,無法體現某一個時刻的實況。人們往往會對污染較重那段時間的空氣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介紹,濟南市有8個監控點,里面有自動監測設備,分別測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從前一天中午12點到當天中午12點的濃度,然后做匯總,取各自24小時的平均值。
三項污染物中,得到最高分指數的污染物即為當天的首要污染物,并依此確定當天的空氣污染指數。
這樣一來,問題就出來了:API指數是全市的平均值,不能和每個地方的空氣質量完全一樣。
“首先,濟南市的空氣質量南部好于東部西部,這與主導風向有關(冬季東北風、夏季西南風)。同樣的污染指數,南部的人與西部的人感受未必一致。”
侯科長說,24小時內,同一地區的空氣質量狀況也是不一樣的。“7:00—9:00、17:00—21:00的上下班高峰,也是污染高峰期,中午污染相對較輕。”
監測時間也有很大的缺陷。“按常理,每天監測空氣質量應該是從0時到24時,但這樣一來對外發布時間就很難定。如果半夜發布效果不好。所以現在的監測結果是前一天中午12點到當天中午12點,有半天是前一天的數據,公眾的感受卻完全是當天的。”
如此低標準,全省空氣仍有近半不達標
即使在目前較低的空氣質量標準之下,我省的空氣質量良好率仍舊讓人有些泄氣。省環保廳的監測數據顯示,全省空氣質量總體上處于較低水平,按144個監測點位的數據,全省空氣質量良好率僅為55.2%。
按每人一天呼吸15立方米的空氣,住在城市里的人就相當于吸塵器,每天要過濾15立方米的空氣。
如果提高空氣質量標準,情況可能更糟糕。今年1月19日,中國人民大學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2010年度30個中外城市空氣質量信息公開評價報告,20個大陸城市無一及格,分數最高的北京僅38分。
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艷對空氣污染研究多年。
2006年,王艷指導碩士生王倩對濟南市1555個被訪者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二氧化硫和PM10日濃度每增長10%,對濟南市呼吸系統疾病門診患者造成的健康經濟損失分別為705萬元和5881萬元。
PM10日濃度增長2倍,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日門診人次增加11.4%。PM10一年內對呼吸系統疾病門診患者造成的健康經濟損失為7.1億元。
這一現狀讓省環保廳廳長張波很是糾結。近日,他在省人大做工作匯報時透露了一個夢想:“我們與發達國家的空氣質量差距,一下飛機就能感覺到。我一直有個夢想,希望我們的空氣質量能趕上發達國家的標準,但愿我退休前能趕上。”
要實現張波的夢想,困難還很多。山東干旱少雨,氣象條件差,易受外來揚沙、浮塵影響;經濟總量大,排放量大;機動車保有量大、增速快,尾氣排放多。更關鍵的是,政府領導、各部門齊抓共管的環保大格局還未形成……(記者 劉紅杰)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