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示:“總的來說,西美鷗和白鹮的例子清楚地告訴我們,環境污染物對于動物的性行為和性取向有很大影響,還會影響動物的繁殖。”
不能簡單推演到人身上
弗雷德里克強調,“汞污染讓雄性白鹮成同性戀”這一研究結果,不能簡單地推演到其他物種身上,尤其是人類。“我擔心人們讀了這條新聞會馬上下結論說,人類攝入汞后也會變成同性戀。我要明確表示,我們的研究沒有一點這個意思。”他說:“人類的同性戀現象是極為復雜的。因為我們是社會性動物,性不僅是為了繁殖,還受到社會關系、社會地位、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
與此同時,弗雷德里克指出,汞是一種內分泌干擾物,可能會影響人類的內分泌系統。“單單改變荷爾蒙,不會改變人類的性取向,但可能會影響人的行為和第二性征,比如乳房組織。”他說,“問題是我們還不知道影響是何種程度的,以及攝入多少汞會產生這種影響。”
●什么是甲基汞?這是環境中最毒也最容易被吸收的一種汞的形態。在全球范圍內,汞主要來自燃煤電廠和金礦開采。而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醫療和城市廢物被燃燒后也會造成一定的汞污染。一些濕地里的細菌將金屬汞轉化為甲基汞,而濕地正是許多鳥類的家園。
[意想不到]
1500多種動物有同性戀傾向
有的是為了取樂,有的是生存需要
小到昆蟲,大到鯨魚,動物愛上同性的現象在自然界時有發生。在1500多種動物身上都能觀察到同性戀現象,其中500多種已經有了詳盡的記錄。
在美國紐約中央公園,曾有一對宛如情侶的雄性帽帶企鵝——洛伊和西洛,它們如膠似漆,交頸親昵,互梳羽毛,扇動雙翼,甚至做親密動作,對雌性同伴卻不予理睬。
僅在澳大利亞,據科學家記錄,許多鳥類的同性戀伴侶都會共同撫養小寶寶,有的雌性通過“一夜情”得到鳥蛋;也有的雌性鳥會把自己的鳥蛋贈送給一對雄性鳥,由“他們”代為孵化撫養,雄性火烈鳥家庭就屬于后者。令人驚訝的是,這些“雄雄”組合的家庭往往比“雌雄”組合得更為成功。因為“他們”敢作敢為,富有進攻性,能占有更多的地盤和資源,所以養育的孩子也就比普通家庭更多。
鳥類還不是同性戀行為最多的動物。澳大利亞生物學家杰夫·麥克法蘭博士曾對全球現存的動物學文獻進行過一次全面調查。結果顯示,在文獻中靈長類和其他哺乳類動物的同性戀行為最多,接下來才依次是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昆蟲類和其他無脊椎動物。
科學家認為,動物的同性戀行為有時只是為了取樂,還有的是出于社會紐帶的需要。許多群居動物有著復雜的社會系統,個體需要尋找同盟來獲得幫助和保護。同性戀關系是找到伙伴的先決條件,單一的異性戀則成了一種劣勢。產于非洲的矮黑猩猩就是這樣的動物,同性矮黑猩猩通過性來化解個體間的沖突。還有一些動物在成年之前會出現一個階段的同性戀行為,比如雄性小海豚,科學家認為這可以幫助它們彼此之間建立起終身的友誼。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