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該領域的行業組織之一,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地源熱泵專業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2005年以前,僅有少部分企業從事這個行業,2005年以后,從業企業逐年上升,節能減排的意識的提高,快速膨脹的市場和地源熱泵技術的復雜性與從業人員的技術能力呈現出矛盾。地源熱泵技術涵蓋建筑、暖通、地質、水文等多個領域知識,而實際從業人群大部分是從暖通等行業轉過來,甚至零經驗起步,很多企業還是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傳授經驗,普遍缺乏全面系統的地源熱泵知識。
因此,解決上述問題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讓地源熱泵從業人員參加系統、全面的地源熱泵專業培訓。
技術難點在于因地制宜
節能、清潔、環保,作為新興產業,地源熱泵集成了這些能源優勢,但同時也“與生俱有”一些技術難題。因地制宜、系統匹配就是其中之一。
針對這個問題,何芳指出,地源熱泵系統由室內系統、室外系統、機組、機房、自控設備等組成。目前技術難點主要在于實施企業對巖土熱物性的相關知識了解很少,不能做到因地制宜的使用地源熱泵技術,造成部分工程項目可靠性差,甚至運行僅幾年就無法使用了。另外,由于歐洲水—水型地源熱泵機組的標準體系與美國地埋管換熱系統的設計標準不一致,一些推廣者盲目地將歐系水—水型機組與地耦管式換熱系統結合使用,造成系統不匹配,導致機組無法正常運行或機組效率大幅降低。如何合理有效地結合地耦管換熱系統設計整個系統也是歐系設備推廣者急需攻克的技術難題。
何芳表示,從整體上看,市場不規范,缺乏市場準入制度和科學評價體系,是制約我國地源熱泵技術推廣工作的最主要的因素。以犧牲質量為代價的惡性競爭出現不斷加劇之勢。同時,對于目前我國地源熱泵應用呈現城市級、超大規模使用的趨勢和特點,不管是從技術上還是從管理上,各個相鄰地源熱泵項目間相互產生熱干擾的風險都應引起高度重視。
標準體系亟待建立
據全國地源熱泵委員會主任委員徐偉介紹,截至2009年,我國地源熱泵使用總面積已達1.39億平方米,市場相關產品銷售總額已超過16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20年,我國的地源熱泵市場規模將比目前增長5~8倍。
但如此大市場規模的新興的產業,目前執行的標準僅有2005年編制、2009年修編的國家標準《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GB 50366-2009)和設備生產方面的國家標準《水源熱泵機組》(GB 19409-2003)等少數幾個,嚴重滯后于該產業的發展。從產業自身發展來看,缺乏完善地源熱泵制造標準和應用規范,工程施工質量缺少監理;從產業政策看,對地源熱泵項目的建設及運營監管不嚴格;這些都將導致項目運行可靠性差,阻礙地源熱泵技術的健康發展。
業內人士呼吁,引領行業健康發展,必須首先建立標準體系,靠規范引領。“十二五”期間,國家將會對地源熱泵行業繼續給予大力支持,企業應抓住機遇,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發展戰略,同時加強行業自律與學習,提高自身技術水平。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