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從2006年開始就制定了《南京市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試點工作意見的通知》,經過節能改造的一批既有建筑達到了50%的節能目標。在試點項目實施過程中該市還積極探索應用節能新技術、新材料。如金墻大廈修建了屋頂花園、樓頂安裝了光熱輔助空氣源熱泵;大廠醫院則利用地源熱泵系統,有效降低了運營能耗。在有效地改善了老舊小區居民的生活居住條件的同時,還集中解決了屋頂保溫、隔熱、抗滲等居民反映較突出的問題,部分群眾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受益頗多,社會反響良好。
新能源為建筑節能“進補”
案例:2011年,南京火車南站將建成全球最大的建筑一體化太陽能發電系統,屆時鋪在火車站屋頂上的既不是琉璃瓦也不是水泥,而是一塊塊接受太陽能輻射的金屬小格子,接受太陽輻射面積將達10.7萬平方米。據悉,這套系統的使用壽命為25年,期間可發電2.28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原煤8.5萬余噸,這將是南京乃至江蘇省新能源開發利用的標桿工程。
2009年,《南京市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專項規劃》出臺,建測大廈、銀城廣場等13項國家和省級各類建筑節能示范工程實現了新能源技術的運用和展示,地源、江水源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得到了較大應用。
南京太陽能資源充裕,每年日照的時間達2200小時,每平方米1年接受的輻射能量相當于170噸標準煤燃燒發出來的熱量。2008年南京市制定了太陽能熱水系統應用的配套政策,要求在新建12層以下住宅和公共建筑中推廣太陽能熱水系統。2009年,該市要求新建經適房全面執行“四節一環保”標準,并統一安裝太陽能。
建筑節能也“下鄉”
案例:六合區八百橋鎮金牛湖村農民集中居住區于2008年年初獲得了南京市墻革與節能辦的第一批扶持資金8萬元,成為首個得到墻改基金補貼的試點項目。據悉,該項目建筑面積54000平方米,一期工程在施工過程中采用了多種節能措施,是建筑節能應用于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嘗試,不僅可提高農民居住的舒適度,而且對于禁實限黏、保護耕地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預計,該項目完工后,整個中心村可節約電能26%,節約淡水資源35%。
2007年以來,南京市結合新農村集中居住區改造工程,推進墻材革新與建筑節能工作,目前,高淳的武家嘴小區、六合的金牛湖農民集中區、麒麟鎮的悅民小區等數十個農民居住區實現同城同質同節能的目標。
南京市墻體材料革新與建筑節能辦公室主任陸建陵表示:“今后將加大力度支持農村建筑節能項目,讓全市的建筑節能工作向廣度和深度延伸。”
讓建筑能耗“一覽無余”
案例:“每小時、每天、每月等不同時間段內,空調、通風、電梯、照明各用了多少電……通過這些安裝在機房、電表等線路上的分項計量裝置傳輸到數據中心的數據就能一清二楚,不但可以24小時監測到不同區域的用電情況,還能督促我們采取各種節能措施降低成本。”對于安裝了分項計量裝置、實現能耗實時監測的好處,南京市地鐵一號線(新街口)車站的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如是說。據了解,從2009年開始,南京市首先在地鐵一號線新街口站16個站點進行了分項計量監測試點,系統運行以來,采集的各項數據清晰、準確。經鑒定報告驗證,地鐵一號線在安裝智能監控系統前后,成功地節能40%-50%,合計節約資金達 2000多萬元。
去年,南京市已經在醫院、賓館飯店、商場、機關辦公大樓、體育場館等36個公共建筑項目中推廣和安裝能耗分項計量監測系統,在此基礎上建立市級建筑能耗分項計量監測系統平臺,實現了與江蘇省省級平臺的聯網傳輸。
推廣使用可再生能源
案例:2009年,南京市制訂了《關于推進河西新城南部地區生態城區建設的意見》,以“節地、節能、節水、節材”為目標,要求河西新城南部地區新建建筑必須達到65%的節能標準,10%的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星級標準,并推行住宅全裝修。聚福園小區綠色建筑試點榮獲建設部首屆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綜合類二等獎;西堤國際被列為2009年國家綠色建筑示范工程。經過對200多個申報城市的層層評審,2009年,南京市成功躋身首批“全國可再生能源應用示范城市”。
為落實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城市示范工作,南京市充分利用中央財政補貼的8000萬元資金,并由南京市地方配套1.1億元,重點在河西新城、仙林大學城、江寧區等5個地區,每個地區建設應用面積不低于20萬平方米的生態建筑區域(社區)或低能耗建筑示范區域(社區),力爭用兩年多時間實現太陽能光熱利用、淺層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不低于500萬平方米,年替代常規能源量達到3.45萬噸標準煤,減少排放二氧化碳8.6萬噸,到2011年可再生能源應用在建筑節能中的貢獻率達到10%。
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主任周金良說:“一個美麗的城市要有與生態、文化相融的建筑,生態建筑不僅是降低能耗、發展低碳經濟的必須,也是人們高品質生活的必需。開展城市示范,有利于加強技術標準等配套能力建設,有助于拉動可再生能源應用市場需求,促進相關產業發展。”
近年來,南京市積極組織實施可再生能源應用示范工程,取得良好的效果,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應用面積逐年增加。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