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透露,經初步估算,今年前三季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3%左右,“十一五”節能目標有望如期實現,而減排目標已提前完成。“十一五”期間,我國推進節能減排的工作異常艱巨,但取得的成效舉世矚目。節能減排對推動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成績面前還要清醒地看到,節能減排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淘汰落后產能和節能減排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例如鋼鐵和水泥的產能仍然過剩,風電和多晶硅等新興產業也存在重復建設,同時,人民幣升值壓力和貿易保護所導致的摩擦也將加劇上述問題的嚴重性。要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局面,變被動為主動,必須改變目前普遍存在的、依靠消耗物質資源支撐發展的粗放發展方式。
我國人均資源占有水平低、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一些企業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問題,而發達國家大力倡導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推動碳交易、碳關稅等節能環保技術標準、貿易壁壘和準則,這對我國形成巨大壓力,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加強政策的創新和引導。
9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會議確定了七大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列入其中。七大產業中有三個產業與節能減排密切相關,說明國家對今后產業發展趨勢和節能減排工作高度重視。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指出,要強化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完善政府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評價體系,進一步發揮市場作用,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增強企業和全社會節能減排內生動力;加強重點節能工程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加快低碳技術研發應用;加強重點流域、區域、行業污染治理,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落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積極開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
從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有關編制“十二五”規劃的報道中,我們已經看到節能減排工作今后將要發生的一些可喜變化。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的上升階段,能源需求將會不斷加大,這就需要改變目前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開發新能源,擴大核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的使用;要以節能減排為抓手,加快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步伐,形成低消耗、可循環、低排放、可持續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促進工業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節能減排需要建立長效機制,我們必須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