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資源刻不容緩
稀土的無序開采和賤賣大大損害了中國自己的利益。正是在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后,中國政府從2006年開始停發新的稀土礦開采許可證,并對開采實行指令性計劃。與此同時,中國還逐步加強稀土行業的集中度,達到保護資源和環境的目的。去年全球稀土需求量在13萬噸左右,中國出口7.28萬噸左右,占據了其中的56%,份額稍有減少。
保護稀土資源不僅是當前的緊迫需要,更涉及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
首先,中國近年為全球貢獻95%以上的稀土需求,這種狀況如果繼續下去,那么,中國的稀土儲量僅能維持15年至20年,以后中國就要完全依賴進口。
其次,稀土中有效元素含量太低,所以得名稀土,而要把這些微量元素提取出來需要使用大量化學藥劑,經過十分復雜的化學程序,還要大量用水,而最后排出的廢水包含了近百種化學藥劑,處理起來代價昂貴。在中國,每提取一噸稀土資源就會留下1500噸的尾砂污染。
被稱為中國“稀土之都”的包頭市,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許多稀土中小企業根本沒有環保設施,隨意排放“三廢”,稀土廠污水一度污染了包頭市東河區飲用水在黃河的取水口。在中國南方稀土產區,由于稀土礦含量低,提取時土石開采量特別大,每產一噸稀土氧化物產生尾礦多達2000噸~3000噸,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當地生態遭到破壞。
莫把經濟問題政治化
在中國著手治理混亂的稀土開發和銷售市場后,一些長期依賴低價稀土的西方國家坐不住了,稀土已成為發達國家外交甚至首腦會談中的重要話題。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前不久在與日本外相前原誠司會晤時說:“整個世界都必須尋找額外供應,以保護這些材料所滿足的重要生產需求。這些元素不只對日本和美國重要,它們在所有國家的工業生產中都很關鍵。”
一些西方國家甚至提出要在世貿組織控告中國。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10月中旬揚言,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等政策可能會對美國國內的新能源相關產業造成不良影響,美國基于《美國貿易法》第301條款已展開調查。如果情況屬實,中方將涉嫌違反世貿協議。歐盟、美國和日本還在印度、越南、蒙古和澳大利亞等地尋求稀土供應的可能性。
西方國家在稀土問題的神經過敏引起了中方的關注。商務部長陳德銘11月5日在巴黎駁斥了西方媒體針對中國稀土出口的不實報道,并指出,中國政府一個加強環保的舉措在經一些媒體炒作之后,竟被演繹成“政治事件”。他說,作為一種礦產資源,稀土是不可再生的,全球儲量有限,中國希望未來能尋找到一個替代稀土的辦法或資源。溫家寶總理前不久在布魯塞爾發表演講時強調:“對稀土加以管理和控制是必要的,但絕不會封鎖。中國不會把稀土作為討價還價的工具,我們的目的是為了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半月談記者 楊駿)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