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二
整章建制,全面推進,階段性管理模式顯現實效。
統一運營,創立了全國首個在全省范圍統一社會化運營的模式。從一年多的實踐經驗看,模式有幾個特點。
自動監控設施作為新生事物,如何運營沒有現成的模板可參考借鑒。統一組織運營,可快速在重點監控企業、運營機構、環保監管部門推行一套較標準規范的業務流程與工作理念,快速形成工作規矩,有力地保障了全省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快速進入正常運行軌道。
運營機構作為新生隊伍,從原招標入圍的供貨商中招標社會化運營機構,既體現了“誰的設備誰運營”這一理念,又避免了“皮包”公司中途撤出的風險。
省級招標入圍、地市選擇、企業委托,按照運營機構的二重性確立相應關系
運營機構一方面受產權主體方企業的委托,取得監控設備的無償維護運營權;另一方面,按照合同關系,接受環保部門的定期監督考核,從財政取得運營費用。
通過集中培訓、巡回交流、持證上崗、日常考評、交叉檢查、會議推動、誡勉談話等方式,培養出一批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能滿足現階段管理需求的運營隊伍。
存在不足:政府組織、分片集中運營,為排污企業不承擔法律責任、不正常運行監控設施留出空間與借口,不利于全面執法監管;使執法監管陷入排污企業與運營機構扯皮的具體事物中,易出現工作效率低、矛盾集中的僵局。
省級監控中心總體把握、地市監控中心具體負責的格局逐步形成
目前山西省已建成污染源自動監控中心12個。省監控中心于2008年6月組建,成為全國首個獨立的正處級事業單位,從2008年8月8日起實行24小時值班,負責對全省756家重點排污企業、1609個排污點、1237臺環保治理設施的實時監控工作。到今年6月,全省11個地市監控平臺現已相繼建成,其中晉城市、長治市、臨汾市、晉中市、朔州市5市獨立成立監控中心,其余6市掛靠監察等部門負責。為盡快發揮地市監控中心力量,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省環保廳在“全省重點排污企業自動監控數據有效性核查職責分工”工作會議上通過統一布署,地市監控中心已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開展區域污染源自動監控與數據審核工作,這標志著一個高效穩定的監控系統全部步入正軌。
按照環境保護部對監控中心的職能職責定位,監控工作應重點體現科學執法,監管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能否正常運行,保障監控數據有效應用。這就要求監控工作必須抓兩頭、保運行、促應用。一方面,強化現場監管、嚴格執法,確保現場端自動監控設施正常運行;另一方面,通過監控平臺實時監控重點污染源排污及其環保治理設施的運行情況,審核、統計、匯總監控數據,作為行政執法與環境管理的依據。從今年元月起,全省共審核上傳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446萬個,對不正常運行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的204家企業下達了執法筆錄,對317家廢氣污染物連續8小時或廢水污染物連續24小時超標排放的企業進行了遠程聲光警告,對32家廢氣或廢水污染物連續超標排放超過48小時的企業啟動了立案處罰程序,對10家廢氣或廢水污染物連續超標排放超過一周的企業啟動了高限罰款程序。
環保物聯網實現對全省重點污染源的全覆蓋
全省現已監控重點排污企業756家,廢氣監控點1023個、廢水監控點586個、環保治理設施監控點1237個、分級警告設備2071臺。其中,監控火電廠89家,廢氣排放口監控點202個,環保治理設施監控點213個、分級警告設備248臺;監控城鎮污水處理廠98家,廢水排放口監控點99個,環保治理設施監控點93個、分級警告設備213臺。全省監控點位全部達到環境保護部2007年下達的521家國控污染源的建設要求。截至2010年6月底,山西省國控污染源現場端自動監控設施全部由地市環保局組織完成驗收,并由省環保廳予以發文公布。
以市域為單元建立備品備件庫,大大縮短了現場端自動監控設備的維修周期,有力地保障自動監控系統正常運行。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