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話語權
匯率走勢之所以能極大牽動企業的運營利潤,是因為國內太陽能電池超過90%的產品出口國外,但身為最大的出口國,國內光伏企業卻似乎并沒有多少國際話語權。對于明顯構成貿易尋釁的“301調查”,企業的憂慮遠多過于強硬。
近日,作為美國因欲緩解本國經濟壓力而編織的貿易借口,厚達5800頁的申請書內,指控中國政府所謂“不公平支持”的罪名包括出口限制、歧視外國公司、商品進口要求技術轉讓、補貼國內公司等多種。
WTO的仲裁結果尚未落地,美方舉動散發出的硝煙味還是讓出口依存度極高的光伏企業未雨綢繆。江蘇阿特斯陽光電力市場戰略部負責人李茂告訴記者,公司正就美方如果打贏“官司”會產生多大損失進行評估。浙江正泰太陽能科技戰略市場部胡皖書則表示,目前結果還難以預測,但肯定釋放了消極的信號。
中國企業的底氣不足或許與擔心上游光伏電池材料“斷供”有關。“我們國家硅料39%的進口來自美國,18%來自歐洲,只有18%產自中國,”據李茂分析,上游原材料的購買價格如果提高,將會導致組件價格上升。
擴內需何為?
面對 “墻里開花墻外香”的現狀,想要打開國內需求市場,中國科學院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馬勝紅認為,必須完善并網光伏系統。“歐洲并網光伏系統比例超過95%,我國關鍵設備的技術性能參數雖已滿足電力系統要求,但仍缺乏規模化、市場化、商業化運作的經驗。 ”此外,已通過幾次光伏招標“摸底”的上網電價也亟待確定。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趙玉文則認為,光伏建筑一體化也是擴大內需應用市場的另一途徑。據他計算,目前我國房屋可利用建筑面積約有100億平方米,如果其中20%面積安裝太陽光伏系統,就會有20萬兆瓦的屋頂光電資源量。不過,有太陽能制造企業資深人士對記者坦言,與房產開發商談出一個利益均衡的模式將成為難點。
多位太陽能建筑節能技術專家還對記者強調,政策的制約是推動一體化的重要壁壘。據悉,盡管國家和行業主管部門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法規和標準,但太陽能利用方面的管理體制仍過于分散,激勵政策體系也不健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