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如此,這座第一階段25千瓦級投資約28億元人民幣的電站如果得不到足夠的政策補貼,恐怕難以避免虧損的命運。當然,在許世森及其同事看來,這是一筆著眼于未來的投資。
他表示,隨著今后IGCC電站建設規模的擴大和技術的進步,成本降低30%至50%是完全有可能的。這樣的情形下,IGCC電站的成本仍將高于常規火電站,但它具有后者難以比擬的一些優勢。
“污染會很低,接近天然氣的水平,這是常規燃煤電廠未來很長時間內所達不到的。它的效率會超過常規的燃煤發電技術。如果將來二氧化碳減排,也有一定優勢,收集二氧化碳的成本相對較低。”許世森說。 兗礦試驗
華能天津項目是中國第一座主要以發電為目標的IGCC電站。在此之前,兗礦集團率先進行了IGCC相關技術─煤氣化發電應用的嘗試。在山東省滕州市,兗礦國泰化工有限公司一套被稱為“煤氣化發電與甲醇聯產系統”的工業示范裝置已有四五年運行歷史。
中國科學院能源動力研究中心主任肖云漢告訴本刊記者,這套裝置能夠在兗礦最終建成,其間經歷了種種波折和艱辛。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歐洲、美國等實施IGCC計劃之際,中國政府也打算在江蘇建立一座1萬千瓦級的IGCC試驗電站。這一項目不幸中途夭折。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國重新將IGCC提上議事日程,并在《21世紀議程》中向世界鄭重宣布,到2000年在山東煙臺建成裝機容量為20萬至40萬千瓦的IGCC示范電站。但由于前期研發缺乏、電站關鍵技術需要全部引進、工程造價太高等原因,該項目至今未能開工建設。
所幸的是,在科技部“863計劃”支持下,相關研究得以進行。華東理工大學潔凈煤技術研究所與兗礦集團合作,研發了日處理1150噸的水煤漿氣化技術商業示范裝置,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氣化爐產品如今已銷售40多臺,其中與美國煉油企業瓦萊羅能源公司的技術轉讓合同即價值1600萬美元。此外,肖云漢的研究團隊與兗礦集團合作,優化、設計系統和改造燃氣輪機系統。
目前,IGCC的燃氣輪機是GE、西門子、三菱等國外公司的天下。但肖云漢表示,中國第一臺自主研發的燃氣輪機明年可能正式投入電站運行。
肖云漢說,他們與國內各大煤電企業有過接觸,最后達成合作意向的并不是煤電企業,而是對于技術創新一直比較注重的兗礦集團。
與純發電的IGCC電站不同,兗礦集團選擇將煤化工與發電結合在一起,推出投資15.8億元的“煤氣化發電與甲醇聯產系統”,可年產甲醇24萬噸,發電6萬千瓦。這套系統在2005年10月建成,并在約半年后投入商業示范運行。煤炭氣化、凈化后產生的合成煤氣,一路被輸送到煤制甲醇轉化裝置,未反應的氣體和另一路煤氣則被輸送到燃氣輪機裝置。
兗礦集團副總經理張鳴林說,這一系統實現了燃氣發電與甲醇生產這兩個差異特別大的單元之間的匹配,可以保證煤炭有效成分的高效利用,“使發展中國家在潔凈煤發電領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與純IGCC發電相比,該項目在經濟上也更具有競爭力,發電成本比較接近燃煤蒸汽電站。而發電成本增加的部分,多少還可以從煤化工的部分得到補償。
當然,該項目與100%發電的IGCC還有距離,它以化工為主,發電僅占較小的一部分。
兗礦集團提供的數據顯示,與煤制甲醇和發電的獨立生產系統相比,這套系統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了3%以上;與同規模常規燃煤蒸汽發電站相比,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八成多和四成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減少一成多。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