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物能資源品種非常豐富,林業生物能資源可利用量為4.7億噸,約折合3.1億噸標準煤;農業資源可利用量為4.8億噸,約折合2.4億噸標準煤。”東北林業大學教授馬巖說。
除在固體成型燃料生產和應用取得技術突破外,我國目前在利用玉米芯或秸稈等農林廢棄物生產丁醇、利用生物質氣化合成液體燃料等多項生物能技術上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諸多問題尚待解決
中國生物質能有了較大發展,目前,全國農村沼氣累計發展到2200萬戶,年產沼氣約90億立方米。到2008年底,農村地區已累計推廣省煤節能灶1.89億戶,普及率超過70%。此外,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約為200萬千瓦。
2007年發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確定了生物質發展目標:到2020年,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年利用量達到5000萬噸,沼氣年利用量達到440億立方米,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達到1000萬噸,生物柴油年利用量達到200萬噸。
“我國人均占有可開采石油資源貧乏,大約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能源消費結構單一,石油進口依存度高,形勢十分嚴峻。”蔣建新說,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優化中國能源結構、減少環境污染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在眾多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能源規?;_發無疑是一項現實可行的選擇。
雖然我國生物質能研發取得了長足進步,甚至有的項目開始逐步進入產業轉化階段,但仍面臨政策及激勵措施力度不夠、市場保障機制還不夠完善、技術開發能力和產業體系薄弱等問題。
推動生物能產業發展的關鍵在市場。為創造和擴大市場需求,歐美等國家除出臺稅收優惠、制定市場準入政策等扶持生產企業外,主要重心放在通過補貼刺激市場、擴大需求上。在德國,使用生物固體燃料燃燒器取代燃油鍋爐,可獲政府50%的改造補貼和30%的燃料費用補貼。
長期以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沒有形成連續穩定的市場需求。雖然國家逐步加大了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支持力度,但由于沒有建立起強制性的市場保障政策,無法形成穩定的市場需求,可再生能源發展缺少持續的市場拉動,致使我國可再生能源新技術發展緩慢。
依靠龍頭企業通過市場完成產業鏈整合,形成穩定的發展機制,是生物能產業發展初期的必經階段。“對比發達國家生物固體成型燃料產業的發展歷程,我國仍處于萌芽階段。目前,各地已經陸續有類似龍頭企業出現,但都處于‘嬰兒期’,迫切需要社會和政府的扶持和保護。”洪浩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