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德國可持續建筑認證體系DGNB
德國可持續建筑認證體系,由德國可持續建筑委員會(DGNB)組織和德國建筑行業的專業人士共同開發。DGNB覆蓋了建筑行業的整個產業鏈,并致力于為建筑行業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其2008年版僅對辦公建筑和政府建筑進行認證。
國內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綠色建筑是在全壽命周期內兼顧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建筑。我國的綠色標識制度主要以《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及《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為設計和評判依據,經專家和測評機構(中國綠色建筑與節能委員會)評審通過后,頒發“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分為1、2、3星級,3星級為最高級別。我國香港地區主要施行《香港建筑環境評估標準》。該評價體系在借鑒英國BREEAM體系主要框架的基礎上,由香港理工大學于1996年制定。它是一套主要針對新建和已使用的辦公、住宅建筑的評估體系。該體系旨在評估建筑的整體環境性能表現。其中對建筑環境性能的評價歸納為對場地、材料、能源、水資源、室內環境質量、創新與性能改進六個方面的評價。
隨著我國建筑節能的發展,相應的建筑節能法律法規和標識規范體系正在逐步建立。在法律和法規方面,2007年10月28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并于2008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2008年7月23日國務院通過《民用建筑節能條例》,并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隨后又正式頒布了《公共機構節能條例》。在法律和法規方面為建筑節能奠定了基礎。
在建筑設計標準方面,建立了覆蓋全國三個氣候區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設計標準,包括《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134—2001,J116—2001)、《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75—2003,J275—2003)。這些標準為全面開展建筑節能工作奠定了基礎。尤其是《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頒布和實施,對我國公共建筑節能的推動和建筑節能工作的開展,對實現“節能減排”的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在建筑節能驗收和運行管理方面,建立了《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411—2007)、《空調通風系統運行管理規范》(GB500365—2005)、《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技術導則》、《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監測系統建設相關技術導則》等標準規范和技術導則,這些為推進建筑節能工作的驗收和運行管理提供了依據。
在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方面,試行《建筑能效測評與標識技術導則》制度,建筑能效標識制度作為建筑節能的推進器,對于提高建筑用能系統的實際運行能效,促進新型節能技術在建筑中的合理應用,有效減低建筑的實際運行能耗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筑能效測評與標識技術導則》引用吸收了國際上建筑能效標識的成果和經驗,以我國現行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為依據,結合我國建筑節能工作的現狀和特點,適用于新建居住和公共建筑以及實施節能改造后的既有建筑能效測評標識方法。《建筑能效測評與標識技術導則》特點是強調建筑節能實際能耗和能效結果控制的測評制度。
在總結近年來綠色建筑的實踐經驗,并借鑒國際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基礎上,2006年,我國頒布了第一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該標準是一部多目標、多層次的綠色建筑綜合評價體系,該體系從選址、材料、節能、節水、運行管理等多方面,對建筑進行綜合評價,其特點是強調設計過程中的節能控制。
為了支撐現行的測評體系和設計標準,國家有關部門正在組織編寫和即將頒布的標準有:《公共建筑節能檢驗標準》、《節能建筑評價標準》、《公共建筑節能改造技術規程》、《集中供暖系統溫控與熱計量技術規程》等。這些都為我國新建建筑節能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規范化管理和實施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