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勘探項目上,紫金礦業2008年投入了2億元,2009年投入了1706.76萬元,都是處于勘探之中,公開資料沒有顯示產出。
2006—2007年,紫金礦業在國內投資的其中兩個礦山,花了1.8億買下山東龍口金泰股權和花了6120萬買下云南富寧正龍部分股權,可是這兩個礦都全面虧損。勘探結果顯示,富寧正龍及龍口金泰的部分礦山儲量很可能無法開采,紫金礦業在2009年計提了無形資產減值準備1.14億元和6739.58萬元,這筆無法收回的錢說明紫金礦業近2億元的投資打了水漂。
就國外投資來講,首先是被寄予很大希望的澳大利亞Indophil公司持有的坦帕坎(Tampakan)銅金礦,該銅金礦被認為是東南亞地區最大銅金礦,已探明銅金總價值約52億美元。
去年11月29日,紫金礦業計劃斥資33.68億元要約收購Indophil公司(持有菲律賓坦帕坎特大型金銅礦37.5%股份),并與Indophil公司簽署了《收購履行協議》,可是,要約收購于2010年7月9日終止。
除了這次赴澳收購之外,紫金礦業還在今年5月7日宣布,與中非基金共同出資2.84億美元(其中紫金礦業按60%股權比例出資1.7億美元)收購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金)兩銅鈷礦項目,兩礦位于世界級的銅礦成礦帶區域。
5月10日,剛果(金)礦業部長的幕僚長稱,該收購協議“違反有關規定,在剛果(金)沒有效力”。紫金礦業副董事長藍福生立即在5月11日澄清說,雖然剛果(金)政府的批準可能將會延遲,“但公司將在下個月獲得中國政府的批準”。如今已到了7月下旬,還沒有見到紫金礦業關于兩銅鈷礦項目的任何消息。
7月21日,中信建投有色金屬分析師張芳稱,“目前進行海外擴張,比較成功的案例是大型的央企,因為海外擴張受當地的政局和政策的影響比較大,壁壘也很高,對紫金礦業這樣的企業來講,可能性比較低。”
豪取國資
這次污染事故發生后,當記者致電該公司董事長陳景河,試圖采訪紫金山金銅礦的相關問題時,陳稱“不接受采訪,問宣傳部門”。
陳景河參與創建的紫金礦業,把被一些專家認為沒有開發價值的紫金山金礦,打造成了中國黃金生產領域的一個奇跡。在不少公眾看來,董事長陳景河被視為紫金礦業的一面旗幟。
紫金礦業的第一大股東為代表福建上杭縣國資委的閩西興杭國有資產投資經營有限公司,持有28.96%股權;陳發樹控股的新華都持股11.69%;陳景河持有0.6%,是最大的個人股東,也是公司第六大股東。
紫金山金銅礦利潤產出占集團近60%,可以說是紫金礦業安家立命的根本。
從1960年至1980年,國家先后投入大量資金對紫金山進行勘探,但均沒有勘探到金銅。1983年,經過一系列科學鑒定,陳景河終于發現了夢寐以求的礦山,而且“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紫金山被認為同時擁有大型金礦和特大型銅礦,在后來的10年間,通過勘探證明,紫金山的預測儲量數字不斷擴大。1997年,陳發樹承包了紫金礦業的土方工程,并且,他向紫金礦業投資了4800萬元。
不過,在陳景河勘探到金銅興奮之時,紫金山金銅礦含量卻少得可憐,根據紫金礦業提交的地質報告,紫金山金礦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勘探后,福建省礦產儲量委員會批準認定紫金山探明金屬儲量C級+D級僅為5.45噸,平均品位4.24克/噸。
1998年,紫金礦業集團有限公司由國有獨資公司轉變為國有控股的有限公司,發起人為閩西興杭國有資產投資經營公司和陳發樹的新華都等。
在股份制改造時,納入評估作價的紫金山金礦儲量為35.474噸(扣除已消耗的2.29噸),平均品位1.95克/噸。
但截止到2009年底,紫金山金銅礦累計探明金金屬儲量0.2克/噸以上309噸,0.1克/噸以上335噸,銅金屬儲量0.25%以上195萬噸,0.1%以上310萬噸。
而據中國國土資源報今年3月報道,紫金山金銅礦現已累計探明金礦儲量312噸,銅礦儲量195.5萬噸,改制前后向世人宣布的黃金儲量猛增了276噸,按每克人民幣250元計,276噸黃金價格為691億元。
7月21日,知名律師嚴義明接受《證券市場周刊》記者采訪時稱,這明顯就是國有資產流失了,實際的含金量是凈資產評估的最重要的指標,進而影響到國有股權對價,是否存在人為的壓低,決定了這個行為是否是無效行為,是否應該重新評估紫金礦業的價值。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