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山西上半年全省GDP同比下降4.4%。一季度,更是出現了8%的負增長。
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長潘云分析認為,山西省目前正在調整產業結構,進行資源整合,煤炭企業的重組、關閉等是該省經濟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
今年一季度,山西煤炭產量首次被內蒙古自治區超過,讓出了保持多年的“煤老大”位置。目前山西僅有1/4的煤炭生產企業正常生產,為內蒙古的煤炭外銷騰出了空間,此外長期困擾內蒙古的鐵路運輸瓶頸也得到緩解,上半年自治區運出煤炭1.6億噸,同比增加4231萬噸。
因此,國家發改委也預期內蒙古自治區今年產量將超過山西省,成為全國煤炭產量第一的地區。
山西GDP的失速,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該省經濟結構的過度單一所造成的經濟風險。
“過去山西的輕工業發展還算不錯,海棠牌洗衣機、春筍牌電視機在國內也小有名氣,可惜都在后期的發展中衰落了。”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員吳小惠說。
據山西方面的公開統計數據,煤焦收入每年占到山西GDP的70%左右。重工業增加值占據了工業總額的95%。而在重工業中,其結構又過度集中于煤炭、電力、焦化、冶金等重化工行業。
“煤炭、焦炭、冶金、電力四大傳統產業同屬于上游產業,同質性高,屬于典型的一損俱損,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集體跳水就不足為怪了。”潘云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