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與河北省光伏產業國內領先地位不相稱的,是支持政策的相對落后。河北省光伏產業鏈條較為完善,在區域競爭中排名暫時靠前,但省內產業激勵和扶持政策滯后于其他省份,產業鏈抗風險能力比較弱。一些沿海和中西部的省市都把光伏產業作為立省產業,舉全省之力予以支持發展,出臺優惠的土地、能源、財稅等政策,招商力度大,發展速度快。我省近幾年新增項目多數是本地企業投資,招商引資項目少,有些本地企業甚至遷移到外省建設項目,主要原因是省內投資環境與沿海和中西部省區有較大的差距。
沿海省市以及中西部省市依靠政策、財力、人才、技術優勢,已對河北現有優勢形成較大沖擊。
“困局”與“出路” 破繭起飛的陽光未來
省信息產業與信息化協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我省光伏產業主要面臨四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發展環境亟待提高。目前全國涉及太陽能的生產企業已達3000多家,已形成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五大光伏產業集聚地,尤其環渤海地區的天津、遼寧發展勢頭迅猛,大有趕超河北之勢。“要保持領先優勢,必須在發展環境方面進一步優化。”協會副秘書長劉獻社說。
其次是產業群體效應不足。我省優勢企業只有晶龍和英利兩家,多數中小規模企業近一兩年才起步,而龍頭企業周圍也缺少一批骨干企業作為產業儲備后續力量,產業整體合力不強,總體規模不大。為此,協會建議相關主管部門加強產業基地建設,發揮龍頭企業優勢,做強一批有一定優勢的重點企業,加快形成重點領域的集群發展優勢。
三是服務平臺尚未建立。目前我省光伏產業鏈主要集中在生產制造鏈環節,產業前端的技術研發,資源評估,電站入網標準和產品標準制定等科技支撐體系尚未建立,產業向高端發展的共性問題難以解決。產業后端的示范應用工程,電站建立與并網等技術服務體系尚未建立,不完善的服務體系抑制了產業鏈的延伸和整個產業的發展。
四是應用系統開發受技術限制。目前我省光伏產品97%的產量銷往國外市場,而且產品主要限制在生產階段,并網發電、通訊、儲能及運轉維護等應用系統較少,應用系統技術開發與設備制造基本處于起步階段。
就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而言,政策方面還有以下障礙:光伏并網的審批和操作程序復雜;國家沒有發布光伏發電上網電價,目前采取的是一事一議的方式,需要省物價局出臺專門的個案審批意見,同時需要與省電力公司簽署購售電合同;整體的光伏電站項目建設還沒有形成有效的項目投融資機制。
企業如魚在水,感受最為真切。英利集團相關負責人說,國家缺乏對光伏行業的整體規劃和具體支持政策,基本上是企業“單打獨斗”,難以形成整體優勢,這種狀況如果得不到改善,光伏產業發展前景堪憂。
“我們建議首先是用足現有政策,支持光伏企業加快發展。把符合條件的光伏企業列入高新技術企業,為企業在生產用地、用電、用水及稅收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條件。盡快啟動光伏電站市場,制定上網電價,由部分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費和利用光伏電能后節約常規電能的同量成本,作為光伏電站并網電價補貼基金。”劉獻社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