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優先發展領域,則包括海洋生物技術產業化、海水利用技術產業化、海洋環境立體監測技術產業化、海洋工程技術產業。
其中海洋生物技術產業化主要分布在環渤海的天津、遼寧、青島;東海的上海、浙江、江蘇;南海的深圳、廣州、廈門。
海水利用技術產業化則主要分布在環渤海的大連、河北、天津;東海的上海以及近海海域主要海洋島嶼。
海洋環境立體監測技術產業化則主要分布在大連、上海、青島、浙江、海南;海洋工程技術產業則分布在大連、天津、青島、上海。
在超前部署領域,具體包括深海資源開發技術產業化和海洋環境保護技術產業化,前者主要分布在上海、廈門、深圳,后者則布局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廣州、深圳。
以超前部署的海洋產業領域為例,幾乎沿海所有大城市都參與了這場搶抓新興產業發展的“游戲”,顯然,“老三篇”正逐步被“新三篇”取代。
幾大隱憂顯現
仔細觀察沿海地區正在上馬或正在規劃的項目,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之憂也開始顯現。如,各地瘋搶一些已經成型的項目,造成了重復建設。
以海洋生物技術產業化為例,沿海地區從南到北幾乎所有大城市都將這一領域作為發展的重點。
即使在上海,海洋產業自主創新缺乏的現象也較為明顯,本報手頭的一份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的調研報告就指出“上海海洋產業還存在著產業層次不高、科研力量分散、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等問題。”
程勝海則表示,海洋產業要真正發展必須注重自主創新,并且不能急功近利。目前,程主抓的臨港海洋高新產業化基地,已經落戶的項目有: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海洋綜合保障基地、同濟大學海洋地質海底觀測基地、臨港海洋高新技術孵化器等都落戶該產業基地。
而從技術創新以及海洋產業的人才戰略來看,當下所出現的問題也值得高度重視。以青島為例,青島聚集了一萬多名海洋科技工作者,其中大多數是從事國家公益性的海洋調查研究,主要任務是戰略性的基礎研究,發表論文、出版專著,真正投身海洋產業的比例并不大。
即使在國內現存的海洋人才中,從事基礎性研究和研究海洋生物的人約占80%,從事工程技術研究的數量相對較少,宏觀海洋經濟戰略研究的人則更少。
這直接導致,地方更多的是爭取現成的項目,很少培育自主型項目,從而出現地方爭搶同一項目的現象。這同時引發了另外一個問題:自主研發和創新的技術在海洋產業中應用較少。
市場運作機制不靈活,同樣成為海洋產業發展的一個不小瓶頸。“關鍵技術自給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部分領域的成果和專利轉化率不足20%。”《全國科技興海規劃綱要》(2008年-2015年)(下稱《綱要》)如是指出。
所以,《綱要》特別強調,要“重點鼓勵和支持海洋技術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產品開發。”并指出了這樣的戰略規劃:到2015年,環渤海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形成以中心城市為載體的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和服務平臺。
在投融資體制上,各地也在進行積極探索。如上海正在推出的臨海產業孵化基地上,針對孵化期間的融資難問題,臨港海洋高新基地設立了各種投資資金,比如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風險投資基金等。
程勝海認為,只有建立了一整套市場運作手段才能真正將海洋產業的自主創新推到前臺。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